努力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

环境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其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等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四个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路径。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大方向。一方面,当认同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所要求的社会规范相一致时,认同主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度就会加强,认同效果会更加明显。反之,认知度就会削弱,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效果。另一方面,当认同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所要求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等相一致时,认同主体就会更容易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其思想品德就会沿着教育所引导的方向发展,认同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反之,认同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唯有积极地采取措施,肃清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所要求的社会规范、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相一致,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效果。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必须从全局考虑,全方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目标,归根到底是要以利益认同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从一定意义上说,既是一个利益化的过程,也是利益化的最终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这一“铁律”,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还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调节各方利益关系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所以,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环境。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治理方式上的创新,进一步加快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塑造人民群众的健全人格,培育平等、自信、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中积极倡导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并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考核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工作良性发展。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而社会风气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之间联系紧密,良好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助推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最大障碍。当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甚至带来了危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要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党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党风决定政风、民风,关系人心向背。当前,党风总的形势是好的,经过党风廉政建设和严厉的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胜利。但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比较突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既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因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良好环境,大力转变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需要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的要求,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校园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具体场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具有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言行、情趣受到影响。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有益于认同主体的身心健康,使人情趣高雅,积极向上,控制和限制不良风气和行为的滋长。此外,优美高雅、温馨向上的校园环境是一笔宝贵的心理资源,能使认同主体心情愉悦,情绪稳定,产生积极情感。而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会使人心烦意乱,心理失落、压抑、焦虑,产生消极情感,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质量。由此可见,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的基础之上,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高雅的艺术情趣,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创造条件。第一,加强宏观上的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指导认同主体开展活动时坚持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第二,要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驱动力和活力。观念上的创新包括学校层面的创新和受教育者层面的创新。学校层面上要大力支持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引导认同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文化娱乐、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受教育者层面上要树立学习的理念,强化“终身学习”“集体学习”的学习意识。将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与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第三,要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建设要积极探索与社会、学校、企业等之间的联合活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认同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校园其他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还包括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学术环境的建设以及学习环境的建设,这三个方面的校园环境建设也是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打造出优美的景观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民主的学习环境,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认同主体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同实效,促进认同主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受教育者而言十分重要。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认同主体的个性发展,还对认同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家庭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重要环境之一,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经济基础和感情联系等特殊纽带关系的基础上的,这种纽带关系为认同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家庭环境与其他认同环境形成互补,但家庭环境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积淀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现实性强。认同主体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利于提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有效性大有裨益。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家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培育良好家风是由多方面有机组成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握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要爱党爱国,确立良好家风准则。我们要自觉将爱党爱国作为家风传统的突出要旨,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担好家责,把爱家和爱党爱国统一起来。同时我们也要铭记家国情怀,坚守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在家风中传承民族精神。

第二,要继承优秀传统,为良好家风提供滋养。注重家教家风和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更是建设新时代良好家风的丰富源泉。我们要引领传统家风回归带动新时代家风发展,通过国家层面的价值引导、媒体对“正能量”的宣传、社会舆论的引领得以继承和弘扬,并以此为纽带推动传统家庭美德的创新转化和发展,滋养新时代的家风建设。

第三,要严于家教,抓住良好家风的关键。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十分注重家风的培育。家长要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严格管理家庭成员,善于处理家务事,营造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和睦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

当然,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还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开展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环境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各个方面,影响认同主体的价值判断。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前沿阵地,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正确得当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与学校特别是与教师保持联络,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要努力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出现的反常举动,帮助家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社会教育方面也应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弘扬,为塑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环境对认同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既给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认同主体、认同客体甚至认同介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供新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我们首先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正确方向。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和网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设备,使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网络平台建设走在社会的前列。同时,我们要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传播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成全方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态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供新的路径。其次,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尤其是要强化对网络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监管,降低不良信息对认同主体的影响,从而帮助认同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上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再次,坚持依法治网,用法治来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良好秩序,需要着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自2020年3月1日起,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施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供了一个清朗、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最后,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另外,我们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新时代背景下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事迹,使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重要平台和工具,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净化网络环境的行动中,坚持“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文明上网,多发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网络文明新风,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清朗网络空间和网络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