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概念
(一)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描述
每个社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所产生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产生的角色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角色形象。
对于辅导员的概念来说,“辅导”的意思是帮助和指导,辅导员是指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和正确指导的校内工作人员。大学辅导员的早期称谓是“政治辅导员”。对辅导员这一概念,看似非常简单,大家都认为自己对辅导员有所了解,但其实对辅导员的深入认知却十分模糊,主要是因为其日常行为和工作职责的繁杂,让人难以对辅导员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给予其专属的定义。
目前,高等院校辅导员被简单地认为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要从事和学生相关的日常工作,包括生活、学习、心理辅导、评优评奖、就业创业指导等,其方方面面都需要辅导员进行管理。有的辅导员还会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在高等院校中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还存在着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辅导员是指专门从事学生管理事务及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辅导员;而兼职辅导员多数是因为学院内人手不够,大多数兼职辅导员是为了辅助专职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生或课时较少的在职教师。因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这一现象使得许多人认为辅导员是一份没有专业含量的工作,实际上就像学生的“全职保姆”,院校的“勤务部”,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量较大,且较为繁杂。
但是结合对角色和高等院校辅导员的概念界定,高等院校辅导员角色是指在高等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时,所呈现出的满足角色期待的行为模式。社会其他角色对高等院校辅导员角色有着专属的角色期待,且高等院校辅导员角色拥有着代表这一个体的身份与地位,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职责,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各项事务,主抓课程安排、上课出勤、寝室卫生和组织各种活动等,但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被理解为管理与被管理,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是由于辅导员职责覆盖范围含糊,日常学生事务琐碎,工作重点难以突出,而且处于受多个部门管理和监督的学校管理机构最底层,使其教师身份时常被忽视成为不争的事实。辅导员本人容易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不容易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认同。辅导员岗位更容易被认为是不具有专业性,而是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的职位。
因为辅导员日常事务繁重和这种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使得辅导员本职工作不能很好地发挥和展现,陷入了困境。角色定位不清,还容易导致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不明确,职业发展信心和动力不足,造成很多辅导员在心理上缺少归属感和成就感,不利于高等院校学生事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高等院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高等院校乃至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相比其他在校教职工人员,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扮演着多重角色,也背负着不同人群的角色期望,是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纽带,也是上级、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面对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期望。就国家而言,希望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对于学校而言,希望辅导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相关政策的良好传达者和执行者;对于学生家长,希望辅导员关心和负责离家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希望辅导员不是管理者,而是知心朋友。
辅导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渴望受到社会的良好评价和认可,渴望受到任课教师同样的待遇和尊重。对个人发展空间和职业长远规划、科研和培训也有要求,而这些要求的事与愿违,则往往容易引起角色冲突。
此外,辅导员自身性格和价值取向等也可能会引起角色冲突。处理大量的学生工作和负责上下级信息的传达,这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开朗的性格,更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日益变化的各种观念,辅导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应对等,对新旧观念进行调适,很可能在工作中陷入角色冲突之中。
辅导员工作与行政事务工作不同,也与一般的教学工作不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努力做到全身心投入工作,有工作热情,对学生充满感情。
而且就辅导员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来说,这一工作不是说任何单位的工作人员、任何毕业生都能够从事的,这个岗位自成专业体系,要求从业人员有着综合技能与多门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社团组织、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从业人员只有在经历一系列的严格的培训和专业学习后,达到从业标准才可以正式上岗。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困扰学生的问题,做到深入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的经验、技能、知识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高等院校辅导员从业人员的无可替代性与专业化,是让从业人员心甘情愿地履行职业义务的保证。高等院校辅导员这一工作的专业化也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方面来体现,需要为学生讲解专业的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处理等,这些都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辅导员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提升,以此来不断增强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还要求高等院校辅导员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传统的教育思维认为,高等院校辅导员这一项工作的开展仅仅是靠着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人格,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这一行业是不被需要的。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思维不但降低并阻碍了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也阻碍了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素养、探索新方法能力的提高。
(二)高等院校辅导员的重要价值
首先,从高等院校的管理和发展来看,辅导员应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重要力量。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他们几乎与学校各部门都有联系。辅导员工作在学校管理的前线,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辅导员既是学校行政、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管理者,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因此,辅导员应积极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学生成才的人生导师。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辅导员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的重任,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将高等院校学生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与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认清人生发展的正确道路,勇于面对艰难险阻,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为国家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