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抢占网络阵地的需要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开展,教育形式多为一对一、一对多、面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这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打开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被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课堂”。目前新阵地的开辟与建设在很多高校尚处于发展阶段,应用多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的网络联系和宣传,而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引导、政策宣讲、理论阐释等方面网络阵地建设还不能满足教育客体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并提出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观点,即第一个阵地是主阵地——红色地带,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组成。对于这个阵地要巩固和拓展,严防死守,绝不能丢。第二个阵地是黑色地带,这里充斥了现实和虚拟场域的负面言论,以及敌对势力的舆论。对于这个阵地要勇于斗争,推动其颜色改变。第三个阵地是灰色地带,介于前两者之间,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并防止向黑色地带蜕变。“三个地带”理论充分说明未来网络阵地抢夺将是一场硬仗,也会是一场持久战。
(二)适应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个体在自我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借助核心价值调整、校正,完善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构建人们的美好生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对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要大大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系统规划、长远打算、统筹考虑,有利于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提高时效,强化沟通,丰富手段,保证育人方向,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束之高阁,必须通过生活化教育教化在大学生中产生影响,在大学生广泛活跃的网络阵地开展教育符合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生活化的需要。
(三)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很大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是大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马克思说:“需要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当前,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行为习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场不仅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更是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学生的地方,尤其是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主动占领“主战场”,在网络行为、网络言语间洞悉学生的思想变化,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现实诉求,以虚拟身份在线上,以真实身份在线下,给予他们及时、有益的精神引领、帮助指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这些都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现在,网络空间情况复杂,主流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多杂音、噪音,甚至有很多负面言论。这个战场很重要,对青年人影响很大,很多青年都是在网上接受信息的。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些工作大家都要做,团组织也可以更多发挥一点作用。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利用网络阵地,弘扬主旋律是党对网信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要警惕杂音和噪音,认真研判,通过正面宣传、澄清问题、理性分析、科学阐释来消解其不利影响,促使其转化为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