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认同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思想状态也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依据。因此,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有效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充分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遵循认同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满足认同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一)尊重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认为认同主体必须服从教育者,两者是没有关联、相互割裂的关系。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环境下,教育者必须考虑认同主体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尊重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尊重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一是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确立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应该是教育者与认同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相互尊重。教育者应该既是认同主体的师长,又是认同主体的参谋、朋友、顾问。二是要培养认同主体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尊重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奠定良好基础。培养认同主体的主体参与意识,要在认同过程中加强对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上的引导,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以平等的态度,理解、信任并尊重受教育者,创造出和谐、宽松、相处融洽的认同氛围。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受教育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所表达出的不成熟、不全面的看法和观点,不应直接给予否定,应充分地给予认同主体尊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自发教育,从而使认同主体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理解。当认同主体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也就更能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的、平等的参与者,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使得传授主体与认同主体形成良性的互动,让受教育者真正认同这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认同主体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受到尊重。

(二)遵循认同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不能忽视认同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个体身心发展中的顺序性规律、阶段性规律、不平衡性规律以及个别差异性规律,并恰当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第一,教育者应适应认同主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搞跨越式发展。第二,教育者要适应认同主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在认同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的联系,不能人为、机械地分开,要注意各年龄段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教育者要适应认同主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加强认同主体身心发展关键期的认同。认同主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认同主体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第四,教育者要根据认同主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将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选择出最适合、最有效的认同路径,让每个认同主体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满足认同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满足认同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过程中,要使作为认同主体的受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中来,就应该提供认同主体提出利益诉求的渠道,满足其正当且合乎情理的利益。

认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诉求。宏观层面的诉求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诉求、政治利益诉求等。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已成为大众最主要、最广泛的经济利益诉求。大众的政治利益诉求主要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充分享有宪法赋予他们的各项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认同主体微观层面的利益诉求中,主要为精神价值方面的利益诉求。认同主体精神价值方面的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受教育者关注自身的发展成长产生的利益诉求。具体来说,认同主体要求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者)、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认同客体)、科学的认同方法和手段(认同介体)、浓厚的认同氛围(认同环体)等条件。另一个则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主张对整个认同系统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利益诉求。他们的主体意识要求其有资格参与对教育者的考核,对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满足认同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首先要正确引导认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其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保障认同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最后,要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切实解决认同主体提出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