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文化环境分析

第二节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文化环境分析

《大学》开篇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被朱熹解释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被林语堂译为The Great Leaning,而英语里的“大学”(University)则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场所”。今天的大学,就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The Great Leaning)与传授一般性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地方。研究与传授,就是现在通行的“科研与教学”,无论是研究还是传授,都应该具有明德、亲民、至善的本真品格与人文诉求。如果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善德行,在于人们用这种德行去除旧布新、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的文化品性就在于对人本身的培育,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还有延安时期共产党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把大学看成是培养“能工巧匠”的地方,而是把大学作为培养(甚至是灌注)某种理念、建构某种意识形态理想的地方。这才是大学的文化之道。

今天讨论大学的文化之道,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其目的不是去探索另外一个什么形而上学的本真,而在于直面今天大学存在的问题——大学文化之道的失落。如果我们拨开那些形而上学的迷思,看清中国大学的文化存在,就容易发现这一点,当代中国大学存在于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存在于中国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于中国怀着民族复兴梦想、实施大国崛起战略之际,当代中国大学还存在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模式的变革中。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中,中国大学的文化之道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前者可称为人文文化,后者可称为科学文化。所以,大学本身就应具有文化品性。作为今天的大学,其文化之道的要义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直接的受教育者——大学生实现其人文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代表全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确立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标准。因此,大学的文化使命必定要超越“象牙塔”的围墙,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发展,这是大学应承担的文化使命。但是,目前存在于中国大学中的纷纷扰扰的文化乱象似乎远离了大学的文化之道,从而不足以支撑人全面发展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