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人文素质的迷失
(一)当代大学人文素质迷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教育的严重缺陷之一,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知识,一般是指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所涉及的理论性知识。人文知识所表征的是一个“为学”“知道”的层面,而人文精神所表征的是一个“为道”“体道”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的基础。在我国高校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普遍低下,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我们理工科的许多研究生、博士生普遍缺乏且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素养。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明确表示“不知道”“不太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竟有个别学生说,人文精神就是一个地方的风俗和民情,其中也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在商品市场金钱条件下谈人文精神,就像出售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哪里有市场,怎么能赚到钱”。只有一小部分的文科学生表示崇拜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而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知识”是“敬而远之”。除文科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文化视野不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必要的文化艺术修养等情况。在天津大学进行的一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共回收523份问卷,回答“通读过十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占总人数的5.7%。这表明当今像天津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94.3%的学生,没有系统地读过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文化传统的优秀作品。
2.人文修养浅薄,缺乏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修养,是指对人文知识广泛涉猎、研究,从而使整个文化积淀在社会成员身上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学问不一定有修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一些学生为了获得金钱而荒废学业;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真空,丧失了人生方向。缺乏人文关怀使得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屡次发生,这不得不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
3.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波及大学校园。道德滑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中间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明显增多,更体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他们信奉个人主义,只讲个人奋斗,缺乏对社会、他人的关注,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人伦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窟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水平远没有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那样高。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人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能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而道德的核心又可归结为责任感。一个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责任感的人,很难指望他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4.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浪潮冲击下,实用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明显抬头,大学生在专业选择、知识的习得及择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传统的一元价值观被多元价值观取代,金钱日益成为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腐朽思想恣意横行,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失去了理想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失去了价值的依据。一些大学生一听到理想便无动于衷甚至反感,好像提到理想便意味着虚伪与做作。这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诸如“精神家园的迷失”“终极关怀的缺乏”“信仰的真空”等令人费解的现象。
5.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高校校园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把它作为改变命运的最佳跳板。“考研热”“证书热”成为学生应对时代挑战的一种主动适应。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的真正支点是生存需要而不是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对文凭与证书的执着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而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推崇与“爱智慧”的热忱。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讲,拿到文凭或证书,是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至于它本身包含了多少真才实学反倒是次要的。于是“混文凭”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说法,考试作弊也蔓延成了一种风气。
以上几个方面,虽未涵盖当代大学人文素质弱化的所有问题,但足以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这种危机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缺少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将很难担当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迷失的现实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实践上的不合理。
1.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交织所带来的新旧观念的交替和冲突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而且也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距离,因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是中国肩负的主要责任。这时,实用主义恰恰吻合了人们的短期需要,经济的发展出现牺牲道德准则、理想贬值、人格扭曲等现象。急功近利的行为瓦解了社会的共同理想,瓦解了社会公正,使诚信开始出现严重危机。旧的观念体系开始出现松动和瓦解,尚没有完全离开历史舞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萌生的现代观念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也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新旧观念的交替和冲突造成思想的混乱和社会失衡,人文危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2.科技和人文的分离
19世纪以来,我们似乎走入科技与人文对峙的时代。在科学技术符号无孔不入的形势下,科技取得了霸权地位。它在造就了物质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人文危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人与自然的物质领域是真理,但是它解决不了人的内心世界中的一些超越性、永恒性的问题。
中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贫困落后一跃成为综合国力日渐增强的社会主义大国,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发挥了神奇的力量,这更强化了人们的科学观念,从而刺激了社会对科技人才的渴望,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一些人因此产生了一种幻想:科学是无所不能的,唯有科学才能给人类带来福音,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就是国家的人才。正是受这种“科技至上”思想的影响,在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上升到了最高位置,而人文精神则被人们所轻视,一步步滑落到了最低点。高校往往首先重视和保证理工科的发展,将重点放在技术教育而非科学教育上,人文学科则难以得到优先考虑;学生往往也首先选择学习理工学科,而且多半是技术性、技能性的课程,对那些以提高人的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理性的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真正的科学教育,却重视不够,而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性的完善、人文精神的培养。
3.应试教育弊端的后遗症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但是少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系统教育。奇妙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复杂的生命现象等,都由认识的对象转为背诵的对象。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只注重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这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对此,高校不但未给予及时补救,相反,出现了注重专业教育、弱化人文陶冶的倾向,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雪上加霜”。现行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不厚,缺少基本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缺少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人文教育内容的欠缺和方法的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而就这极少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也显得过分单薄,并呈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如果说现在我国的每一所高校都有人文教育的话,那大多是指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确,现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然而,长期以来,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强调意识形态,高高在上,惯于说教,忽略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而且,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对诸多问题的阐述少有发展和完善,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更让学生有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之感,自然也难以提起兴趣。人文教育既然以培养人、完善人性为根本目的,它的主要内容至少应涉及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领域。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内容单一,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人们追求真善美与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精神震撼力量的人文教育只会被学生所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