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院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体系不科学

高等院校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辅导员工作体系,辅导员没有专门的职业通道,工作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处于院校管理体系中的底层部分,许多非本职工作都交给辅导员去完成,大量繁杂的事务影响了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

例如,教务管理部门要发给各班学生四六级准考证,多数情况是发到辅导员手中再转发给学生。其实这种“代职”可能并不会在辅导员工作职责中体现,但很多辅导员就是每天在忙于应付这些“代职”工作,而搞得没有时间去顾及自己的真正职责所在。

此外,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长期不准确,也使得社会和高等院校的很多工作人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把辅导员定位为普通的学生管理者,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功能,导致学校在考虑师资培养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对辅导员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和培训。因此,辅导员工作事务性繁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化建设。

(二)辅导员流动性强

首先,辅导员工作流动性强、发展道路较窄,工作难以获得成就感。在高等院校内部,重学术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吸引力较弱,而辅导员的工作责任重大,使得辅导员存在工作上的压力,工作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而且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没有将辅导员工作纳入长期规划,更没有形成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机制,导致辅导员的工作思想不够稳定,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缺乏对工作的长远考虑。而且没有健全职称评定体系,晋升成难题,职业发展空间小。任课教师可以做到副教授、教授,但辅导员的出路尚不明确。虽然大多高等院校表示愿意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但毕竟这种珍贵的机会少之又少。很多辅导员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到退休还是初、中级职称,在辅导员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苦干。这样使得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造成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自身的研究意识也较弱,研究成果不突出。此外,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单一,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未能很好地发挥。

(三)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

辅导员日常管理方式也存在问题。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界定。现实中,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花很多时间处理繁杂的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甚至到教室检查学生上课纪律、去宿舍检查卫生、帮助学生寻找丢失一卡通等。“去十次教室和一次教室,在学生心里有不同感受,但在外人眼里没有多大差别”“辅导员工作是良心活儿”,很多辅导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些苦衷是因为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定位不清晰所致。

据调研,目前对于辅导员的管理大多采用校、院(系)双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表面上看是学校各部门都对学生工作齐抓共管,但实际上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听命于任何一个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使得他们要频繁的应对各种比赛、检查评比和阶段性工作,导致其本职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地开展。

还存在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不一,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许多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即使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但缺乏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导致辅导员难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与指导。

(四)辅导员自身素质的良莠不齐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辅导员需具备全面的、良好的素质及知识体系,即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学识、全方位的管理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开拓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心中,只有既知识全面又贴近学生的辅导员才是令他们信服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作为辅导员要想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又能融社会主义观点于其中,更是要求辅导员不能简单地说教,而要对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将社会主义基本观点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灌输”,这里的灌输,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而应成为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容易让人信服的教育引导。例如,社会贪污腐败现象,社会贫富差距问题,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有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质疑,此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辅导员老师如何解释、透析这些社会现象,并最终说服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就需要辅导员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仅很多辅导员没有掌握这样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引导教育学生的能力,就连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也很有限。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身心发展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渴望得到尊重和关爱。辅导员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引导和影响学生。在很多大学生眼中,辅导员就是校园里最亲近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很多困惑不愿与父母讲,与同龄人讲又得不到有效指导,所以他们渴望辅导员能够做可以和他们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共话情感的“知心朋友”,但是辅导员同时肩负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很难在学生面前既是知心朋友又是严格管理者,既是老师又是低姿态的服务者,并且由于学生数量增多,辅导员也难以与每位同学经常深入交流,使得辅导员在满足大学生“知心朋友”的期待上存在难度。辅导员作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人格魅力不足。为此,辅导员应放下身份,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与巩固师生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目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一些辅导员单纯将学生看作被管理者,使得学生对辅导员反感,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一支队伍的建设状况与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辅导员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关系着队伍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二,职业信念游移。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信念的不坚定,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工作热情的消退及无法坚守岗位,进而选择将辅导员作为职业“跳板”,不能饱含热情地终身从事该项事业。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频发的,一位辅导员如实说道:“在现行的制度下,没有想过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事业,而事实也是如此,超过十年仍然奋斗在辅导员一线工作的几乎没有。辅导员中少数人会在几年之后选择辞职,这些人中有些考取了教师编制,有些读博士等。剩下大部分的在本校的辅导员会进行人事调动,调到其他行政岗位上。”

以上就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说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既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及制度设置上的因素。辅导员自身理想信念的游移在主观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领导和社会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偏差,以及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更是从客观上加剧了辅导员的困境。

探究辅导员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制度设计中寻找根源,不完善的制度设计必然会成为辅导员发展的桎梏。当前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热情的减退、队伍趋于不稳定、业务水平较低,以及职业认同问题很大程度上与顶层制度设计相关。这其中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辅导员职称评定不科学、辅导员物质保障不充分等。

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涵盖九大类,二十余项内容,而且有综合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零余”之嫌,工作任务不可谓不重,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诚然,日常事务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不宜“喧宾夺主”,占据辅导员大量时间、耗费辅导员大量精力。工作职责划分的不合理使辅导员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困境,因此,应当完善辅导员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制度,帮助辅导员“减负”。

(五)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

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奖励和激励机制。辅导员的待遇往往低于同期毕业的教师,评优奖励也很难落到辅导员头上。仅从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活动看,获奖者多是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只有很少比例的辅导员能够得到荣誉。这些都造成辅导员的心理失衡,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创造力。不能很有效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评,因此,就很难形成对辅导员嘉奖还是惩罚的依据,也很难形成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有效参考,长此以往必将对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及上进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加之在很多人眼中认为辅导员是非职业化的过渡性职业,没有多大出息,仅仅是跑腿打杂,给本已笼罩着失落感的辅导员队伍更加容易心理失衡。同时,辅导员这支队伍的职称晋升、考核、奖励措施一直存在很多问题,这样在各类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中更加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低的情绪,因此也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难以留住好人才。

而通过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能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努力工作的辅导员表示认可,对消极工作的辅导员警告和惩罚,容易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赶超先进、力争上游的氛围,能够有效地刺激辅导员的责任心,督促其在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地工作,并为他们今后工作树立典型、指明努力方向,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质量。考评制度不够科学完善,法治化保障不足,加上工作量繁重,容易使辅导员缺乏安全感,工作压力增大,产生职业倦怠。比如一位工作八年的辅导员曾将自己的状态形容为“忙、盲、茫”,“忙”指工作繁忙,“盲”指发展道路不明朗,“茫”指缺乏职业成就感、自豪感。职业倦怠会使辅导员降低工作热情,甚至不愿与学生接触,从而产生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过于权威化、自由放任化、情感淡漠化等不和谐因素。

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考核,还应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考核,制订详尽考核条例,最好还要学生参与考核,因为对辅导员的工作他们更有发言权。辅导员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够细心、耐心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着想,尽心竭力为学生服务,都要制订具体详尽的考核标准逐一让学生、任课教师等打分。然而现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难点和弱点便是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全面且具体的考核机制。在高等院校中,往往制订了针对任课教师的一系列考核、激励机制,而忽略了辅导员这个特殊群体,将他们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笼统地考核,就出现了考核标准缺少针对性,考核标准难以与辅导员工作对号入座,最终的奖励往往也很难落到辅导员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