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准确的定义。从当前研究情况来看,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很多,并且课堂教学创新也在不断发展中。
(一)跟踪获取法
跟踪获取法是指在网络上获取教育对象的语言和行为,并以此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尽管从总体来看,受教育者在网上的行为千差万别,看似毫无规律可言,但就网络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个体通过网络的折射所产生的行为还是存在很多共性的。例如,教育对象的信息包含在在线聊天、微博、邮件发送等行为之中,可以通过在线调查、论坛讨论、流量统计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针对特定行为进行细化分析成为可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受教育者的跟踪,及时获取个体的数据信息,进而能够实现针对性教育。
(二)技术渲染法
技术渲染法是指利用网络特点,坚持利用与发展相衔接、杜绝与预防相结合,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技术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多媒体不断烘托和渲染教育内容,增强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过大量的信息存储强化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方便教育者的跟踪回顾,强化约束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时刻牢记信息安全是网络的命脉,实施互联网安全战略,安装信息过滤器,设立防火墙,随时监视上网运行和浏览内容,建立“信息海关”,屏蔽不良信息,并阻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
(三)筛选法
筛选法是对一段时间或一个阶段的综合数据,运用识别、过滤和整理的手段,把握其规律并做出判断,从而获取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获取思想信息后,要与现实生活和客观环境进行比较,提取出真实信息。通过筛选可以抓住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从而确定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大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精确度。
(四)寓教于乐法
寓教于乐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和网络游戏等方式让受教育者在娱乐休闲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寓教于乐法的关键是要能够准确把握数字载体和教育内容的结合点,既要具有娱乐性,同时还要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可以建立独特的文学、音乐、书画艺术、动画等娱乐频道,开办网络课程,赠送“电子贺卡”,实现寓教于乐的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五)主题灌输法
主题灌输法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通过专门网页和专题报告等专项活动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根据信息传播学理论,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传统的灌输方式是可以直接在受教育者思想中产生作用的,故而传统的灌输法依然有它必要的用途。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法要灵活运用,避免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灌输法必须坚持选择性应用,区分重点和规模,确保主题灌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阶段性地进行专题灌输,充分发挥教育实效,一般来说,专题不宜过多;必须坚持综合性应用,专题栏目的选择要多样化,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网络课堂、影视展览、热点分析等方式。
(六)虚拟引导法
虚拟引导法指的是运用网络虚拟空间载体,引导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方式方法。在网络空间中,虚拟主体具有隐匿性,行为者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但能进行真心的交流。教育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共享音乐、电影、彼此留言等途径,不断提高信任度,跟进他们的思想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从而引导他们的思想,让受教育者拥有正确的思想认知,进行健康向上的网络行为。
(七)资源优化法
资源优化法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转贴等方式,对现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深化主题,从而占据网络思想传播的主导地位,正确引导网络思想。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类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专题等形式突出主题思想,形成强势舆论地位。可通过网络多媒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采用“置顶”“弹出浮动窗口”等方式推送优质资源,将最优质的资源,受教育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资源推送到他的桌面,这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八)交互法
交互法是指教育者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对象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虚拟引导法相比,交互法中的教育者不用隐匿身份,可直接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这种互动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氛围,受教育者更容易自由发言,从而可以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态度。一般来说,交互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线聊天,运用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实现即时沟通;二是网页吸引法,用微博和空间等软件进行延时静态通信;三是论坛引导法,用社区、贴吧等公共平台来提高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