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网络阵地:注重科学引导,指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实践
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大学生提供了生活学习的平台,但网络信息的泛滥、复杂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实践。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引导他们正确鉴别、有效获取、高效利用网络信息,十分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还体现在政治话语体系、政治参与方面。“00后”大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在网络社会力求个体与网络社会平衡发展,他们通过互联网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政治表达。这种参与是民主观念影响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主动投入政治生活的表现。事实上,网络的扁平化、平等性、互动性为这种参与提供了可能。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在因特网和社会共同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生活中的政治范围已经被大大改变了。权力基本上围绕着代码和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进行。”
技术对政治的赋权被互联网无限放大、叠加、倍增。大学生政治参与体现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监督、政治表达等,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政治表达的形式最为广泛、最为直接。受政治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比较容易现象化,缺乏本质的透析。其政治表达也易于受到他人及群体的影响。“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这就是“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加强政治性网络舆论科学引导、培育网络政治文化良好生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在法治轨道上理性政治表达,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实践道德自律的引导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学生网络实践中道德缺失情况严重制约大学生成长,破坏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以及网络社会有序发展。随心所欲的表达、不加辨析的转发、不文明网络用语的使用、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网络成瘾、虚拟和现实社会的错位、道德责任缺失、网络欺凌等都是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
加强大学生网络实践道德自律,从内部规范其行为,是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实践的基础。教育者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着眼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自觉抵制有害的网络实践行为。引导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遵守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其网络实践行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指导他们形成一定的网络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的网络道德表现是大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实际教育中,教育者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在网络世界中正确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