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的利用

三、“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的利用

传统教室空间是一个缺乏物质创新的教室空间,传统的教室空间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在教室设计上缺乏学生的立场,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缺乏对生命自觉的认识。

(一)传统教学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在课堂之后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教师讲述,学生听讲并辅以练习以加强学科知识记忆。传统教学突出的是在教室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是主要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安排整理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的进度,学生扮演的主要是接受者的角色,多数的时间是以学生的听讲为主,教学时间较短,最后通过练习、考试考评授课成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室主要特征有:一是教师的身体语言对学习者至关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情况下和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语言、声音等,都可以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态度,这些对学习者来说都是重要的。二是师生间存在互为动态、无形的交互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情绪变化、心理状态的改变,都会反映在教学课堂上,引起教室气氛的变化。三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的氛围,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绪或者抑制学习者的情绪,从而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四是学习者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信息传输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过程,学习者必须认真地听讲,努力地记住教师在课堂中所讲述的重点。

(二)传统教室的不足与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从原来的“粉笔+黑板”模式转变成“计算机+投影”的模式,虽然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照本宣科,使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又停留在了教学“表演”上,弊端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教学形态的变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挥,影响了师生之间语言及形体的交流,让学生处在被动环境下学习,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是内容更新缓慢,收效甚微。例如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和备课过程中,只是将网络下载的资料和课程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使得课件内容枯燥乏味,结构层次不清晰,内容缺乏和时事、生活的有机连接,不能与时俱进。

三是统一固定的座位布局,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空间的封闭格局限制了诸如活动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强化了学生的顺从倾向。

四是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和控制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试图通过技术装备的投入对传统教室空间进行一定的改造,但却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基于此,教室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变革,应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思想政治课现代教室空间变革思考

“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作为积极的教学元素与教室空间相结合,扩展了教室空间的范围。从形式上看,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从技术与教室互动发展来看,推动了教室由传统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到现代教室的发展;从教室空间的内涵来看,思想政治课现代教室空间应该是学习资源获取便利,教学内容呈现情景化、可视化,能够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新型空间环境。对于思想政治课现代教室空间的变革要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现代教室空间优化的基本理念。关于现代教室空间建设的思想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其理念基本是一致的,均强调以人为本,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体人格的完善,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于服务和支持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一是支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结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的设计必须具备灵活的空间布局、动态课桌椅组合、多显示屏空间、数字学习终端等多种特征,以满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二是实现不同教室空间功能的互补。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将现代教室模块化,以适用于不同教学应用模式。

最后,在建设方案上主要遵循主导原则。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方案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提升整个教室环境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发挥整体系统的最优性能,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与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