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辅导员角色特点
辅导员角色特点体现在职业化、专业化等方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辅导工作水平。在长期实践和发展中,每一种职业都会在条件成熟时形成专属的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该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习惯等综合而成的,反映了该群体的特征,是群体的灵魂和精神纽带。辅导员的职业文化也是如此,它能够增强辅导员个体的归属感和集体感,从而产生推动整体进步的凝聚力。
(一)职业文化要求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的一线教师,各方面的学生工作都需要辅导员的直接协调与参与。这些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宿舍管理、职业规划、学生的安全稳定、帮困助学等。由此可见,高等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可以保证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统筹、指挥、协调。
目前来看,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是辅导员的主要角色,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是第二角色,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指导者是第三角色,学生教育管理的指导者是第四角色。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程度要比其他教师高出很多,所以在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引导时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因此,让高等院校辅导员来担任此项工作更为恰当。职业规划这一重要工作并不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做的,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引领学生在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有所参与,这是在与现如今就业形式结合之下的产物,比面试技巧培训和心理辅导具有更深的层次。
此外,高等院校辅导员也同样扮演着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榜样的角色,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在大学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老师之外,还需要朋友,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积极阳光。辅导员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保证学生有健康的学习心态并健康成长。
辅导员作用能否得到良好地发挥,辅导员与学生能否保持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都取决于如何使工作方法上的创新与优良的传统有机结合,亦师亦友的良好状态可以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目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多元化,但是每个人也还是会有自己的榜样,特别是在大学期间,学生往往会从身边的老师或同学当中寻找榜样,一个勤奋做好学生工作、具备丰富学识、拥有人格魅力的辅导员,是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的。一个想要成为学生榜样的辅导员,不但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的职业规划,还要团结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温情的服务。为了在政治教育方面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的观点与方向,辅导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洞察力、政治敏锐性、较强的法制观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并且认真贯彻党的方针。与此同时,身为辅导员,还需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廉洁、公正、谦虚、诚实、品行端正。
除此之外,为了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引领学生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对现代知识能做到全方位地掌握,融入当代社会与学生之中。也就是说辅导员要成为现代教育的行家、心理调节的医生、教育改革的倡导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辅导员必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成为学生的榜样力量,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让学生积极按照辅导员的要求,以及良好行为进行学习与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由上所述,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该经过相关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培养,从而掌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掌握学生管理事务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令辅导员这一职业成为一个可以长久从事的职业,这些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建立。总的来说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存在以下四方面要求:一是为了让广大从业人员认识到该职业的发展前景,提升工作积极性,高等院校人事部门需要设计一个辅导员考核、任职、晋升的制度改革体系,通过明文规定来确定与鼓励该职业是长期稳定发展并可从事终生的职业;二是辅导员从业人员只有在经历一系列的严格的培训和专业学习后,达到从业标准才可以正式上岗;三是加强辅导员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其发展渠道得到拓展与畅通,使其发展空间得到提升。从一定的专业方向出发,对辅导员从业人员进行培养,同时还要促进与确保工作职责的有效履行;四是对辅导员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各个高等院校要依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以及高等院校发展的需要,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通过定期的考核方式,对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淘汰。
(二)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的路径
第一,成立辅导员研究协会。精神文化具有内生性的特点,换言之,辅导员的职业文化职能依靠辅导员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产生,而不能靠移植、复制而得。辅导员共同体创造文化需要依托于特定的辅导员组织,而不是散落的、单个的辅导员个体。放眼全国,关乎辅导员的协会或者组织发展不够充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研究分会(FAR)作为全国性的辅导员协会“出场率”并不高,其官方网站建设略显滞后,版块信息少而且更新慢,有些甚至停留在2014年,整体上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地区或者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协会数量也相对较少,江苏省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合肥师范学院辅导员协会、华侨大学辅导员协会等是为数不多的代表。需要认识到高等院校辅导员协会等组织的建立对于增强辅导员群体内聚力,繁荣辅导员职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鼓励成立高等院校或者省市级的辅导员组织,辅导员群体规模较小的高等院校或者省市可以联合周边成立地区性的辅导员组织。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协会等组织成立之后要切实发挥作用,凝聚地区内的辅导员个体,否则,一切都将是摆设。
第二,创办有影响力的刊物。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还需一定的载体。期刊是承载辅导员职业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传播和发展辅导员职业文化,提高辅导员社会影响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辅导员的文化载体主要散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权威期刊,以及各大学学报的个别栏目中,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的会刊《高等院校辅导员》,以及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高等院校辅导员学刊》,两个作为高等院校辅导员的代表性期刊都未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前者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264、综合影响因子为0.161,后者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341、综合影响因子为0.208。可见,辅导员的期刊还未在学界引起重大影响力,对提升辅导员教育教学理论,凝聚辅导员的职业文化作用不够明显。对此,应当大力扶持辅导员核心期刊的发展,逐步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进而扩大辅导员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为繁荣辅导员职业文化提供有力的载体。
第三,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发展要在依托辅导员研究协会,以及颇具影响力期刊基础之上,努力搭建辅导员的合作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平台,拓宽辅导员相互交流学习的渠道。线上可以建立和运营辅导员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共享丰富的资源,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线上平台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运营和管理,要保证线上平台信息:一是“广”,即信息尽可能地全面;二是“精”,即信息的针对性和高质量;三是“快”,即信息的及时有效性。另一方面,线下要积极筹备高等院校范围内的,地区范围内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论坛、“优秀辅导员”评选等活动,促进辅导员相互合作、交流的同时,激励辅导员快速成长。
第四,构建辅导员职业化新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实现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比如,选聘制度就是为了保障选择合适的人才进入高等院校,选择符合高等院校辅导员标准的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就是规范高等院校辅导员的日常行为,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行为与现象。考核制度就是评价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相关工作,激励他们工作的热情与主动性,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就应该及时指出,有效规避。培训制度就是优化他们的自身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职业发展制度就是明确辅导员的晋升与退出机制,保障辅导员队伍的持久性与稳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立辅导员研究协会、创办有影响力的期刊,还是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主要的深层目的是繁荣辅导员职业文化,凸显专属于辅导员的文化特质,进而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辅导员群体的强大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