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一、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预期效果还存在不切实际的认识

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同其他教学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变成了简单的教学任务,这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理解的表象化和简单化错误,结果是以一纸试卷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此乃其一。其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定得太高,不合实际。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定位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这在总体上是对的,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要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形成的,是要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中才能牢固树立起来的。把这样复杂而繁重的任务仅仅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去完成并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必须破除在大学生“三观”培养方面形成“成也思想政治教育”“败也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过低或过高的定位,都是影响正确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

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明确、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生成。在人才培养和日常工作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存在偏颇,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功利意识的强化、利益观念的凸显、个体意识的膨胀、对短期目标的追求都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片面和错误。比如,在各方面工作关系的处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后靠、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才想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机制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理解不透,甚至怀疑不止的还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当成负担。在这样的氛围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难以生成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尚未充分彰显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后,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明显提高了,很多大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表现就是更容易认同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表示“更能够从现实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在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更加注意切合中国的现实条件。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后,自己在素质方面没什么变化,甚至依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假、大、空”,如果这些大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理性的,那么这个“表示”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能忽略的,甚至是严重的,这同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素质培养教育力理解不全面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理解其对学生素质培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否认同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呢?从课后教师所做的调查和反馈结果来看,首先,大部分学生还是充分肯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育人价值的,有73.1%的学生认为它“很重要”,74.4%以上的学生认为其课程“很有必要上”,11.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上”,但是同时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5.1%的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这些问题”。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必要性还存在认识含混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形成。

(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实际效果还不明显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最能直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其成长成才的意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评价中,认为“效果十分明显”或“效果明显”的学生合计占到了调查对象的80%以上,认为“有效果,但不太明显”和“没有效果”的学生占到了19.2%。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总体效果是为学生所肯定的,积极面是主要的。但是,尽管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态度是勉强的。因为,认为“效果不明显”及“没有效果”的比例仍占到了近20%。也就是说,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力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教育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