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室空间概述

一、教室空间概述

“互联网+”的教育方式的目的是使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学到知识、获得知识。当人们知识的获取幅度提高、成本降低,也就是给人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人们才能长久地想要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

(一)教室空间

教室空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育文化的诠释以及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来说,一定空间的存在会对一种教育的产生具有载体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室是为学生提供上课学习的具有一定空间作用的房间。教室空间是一种空间上存在的客观实体,更是人们精神上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空间”,可视为人们成长和学习的空间,也可视为超过真实存在的、不属于物理上和地理上的空间。因此,教室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社会空间。

教室与教室空间之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教室空间是否会存在一个真实的教室,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教室就不光是指空间中存在的实体,也可以是平面化、静态化的互相之间的转变。而教室则是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所固定使用的物理场所。但是教室空间不只是实体中存在的物质空间,还包括社会中的教室空间。

(二)教室空间的更迭

从入学开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不管是人际关系上的交往,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会深刻地印在每位学生的脑海中。教室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光,对人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教室空间所存在的一切。

在历史发展中,教育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的启蒙时期,氏族的长者领导一代人沿袭和使用生活中的习俗经验,当时还没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从社会和生活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更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是以大自然为教学空间的。第二次,由原始的自由教学方式逐渐演变成为由一定的组织者所组织的具有一定形态的教室空间。第三次,教室空间的演变就是在当前时期下所发展的由立体教室逐渐走向“虚拟空间”的形成。

总之,教育空间的改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教育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整个教育系统产生的影响。我们在教室空间的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进步,也可通过这种教室空间的转变看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教室空间的构成要素

教室教学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本身具有要素构成和环境特征,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自由活动、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室空间的布置是否符合人们心中所想,那就是人们对教育方式的理解。实际上,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的探索与尝试也没有中断过。新的教育知识的出现,使人们对教室空间的需求又有了新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探索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强调的是教育中的生命体,教室空间也在人们的思想方式下,具有自身的生命性,理想的教室空间所具备的生命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思想教育的追求就是在不断改变理想状态下的教室空间的状态。

教室空间的变革是以学生成长的过程为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将“学生需要”当作“学生成长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独立地选择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们常常将“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混为一体,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喜好与成长需要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应当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

第二,通过学生的成长状态,特别是从学生的问题状态发现学生的“成长需要”,由此切入进行指导,使学生进步。在集体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交往空间的缩小,局限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排斥其他同学。这些问题出现的方式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或者是进步,或者是退步。

第三,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组织适合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为目的建立教室空间,可避免出现很多错误的观点与观念。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应当注意各个阶段的问题状态,在教室空间的设计上面,不只是要注意建筑设计理念,更要参照教育理论观念,从各个方面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应当认识到适宜学生成长状态的实践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自己教室设计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