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表明,在现实中存在着开设和讲授思想政治课理不直气不壮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是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者)、大学生(认同者)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待提升。

(一)思想政治课课程认同的内涵辨析

课程认同是认同概念的一个子概念,课程认同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讲,课程认同是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情感、授课方式等的认可、赞同。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利益关切度有关。课程认同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课程,这与其他认同对象相比较,有其特殊性。作为课程认同的客体,课程是学校先入为主设定的,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认知,再到认同需要一定过程,这个过程是变化的,因为影响学生对课程认同的因素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偏好会促使学生主动了解、认识该课程,从而达到对该课程的接受、赞同乃至认同。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该课程对学生自身利益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认同。

从认同主体看,高校思想政治课认同的主体主要指接受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这一主体首先是生活在校园中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完备的心智。他们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与政党、团体、阶层有着各种联系的社会存在。从整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主体心智健全、思维清晰,可以说是社会中较为精英的一部分。思想政治课作为认同客体是认同主体的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课认同的实现路径离不开课程认同的客体,课程认同即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思想政治课认同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巨大而庞杂的系统,包括思想政治课教育者和接受主体、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效果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说,我们将思想政治课认同的客体划分为课程认同的学科、内容以及方法三个方面,以便于讨论和研究。认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客体存在相通之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形成的基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思想政治课的认同实践过程是持续渐进的,思想政治课认同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会由浅入深、由弱到强,最终由不稳定渐趋稳固。因此认同主体不仅需要具备不断深化认同过程的自觉意识,还要积极主动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二)正确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作用

认同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作用的正确认知是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以及其他课程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知。社会上很多人和校园中的许多学生及其他人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课”“无用课”;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工作没多大帮助;教学管理者则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挤占了教学的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多了占用了专业课时间等。总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管理者的心中都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台十几个关于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也先后经历了“86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沿革和变化。前文已就“05方案”出台以来的成效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了探讨,这里不再赘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为什么部分教师和大学生不能理直气壮地教好和学好思想政治课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是其课程特质,思想引导、价值引导、政治导向、人文教育、能力培育等是其功能。思想政治课要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奠定好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精神基础,引领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一个有大爱、有大德、有大情怀的人。首先,新时代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其次,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是对处在成长成才关键期的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最后,思想政治课具有价值引领和政治导向、能力培养、以文化人的功能。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高校所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程。我们知道,各门专业学科的课程的突出特性是专业性、知识性、科学性,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则不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以其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凸显高校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发挥其价值引领和政治导向、铸魂育人的功能,贯彻和落实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功能,我们就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正确的认知,就能提高对这门课程的认同度。

(三)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有获得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是关键的抓手。第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不能是抽象的、泛泛而谈的、高不可攀的大道理,不能隔靴搔痒,必须具有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其一是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和道理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的实际。其二是思想政治课要具有鲜活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要通过调查研究,强化问题意识,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第二,思想政治课不应是冷冰冰的可憎面目,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必须具有可亲可近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指一种激发人的兴趣爱好,使人趋近靠近和愿意主动接触进而悦纳的力量,它包含着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使师生双方在讲授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到身心愉悦和身心受益。

有深度、有准度的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根本,也是学生的期盼和诉求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着力点是建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内容体系。只有切中了学生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害,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自身思想息息相关,自然会亲近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还需具有理论的深度,以扎实的科学理论说服学生并为学生所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以充足的多学科的知识底蕴,展现其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深度,以透彻的理论阐释难点、热点问题,以深刻的理论和精辟的思想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和影响学生。

可感可知、有温度的传播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关键。一种思想和理论是否能有效传播,不仅取决于其传播的内容,而且也取决于其传播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意识形态传播给青年学生,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关键的抓手。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实行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精准滴施”的方式,做到传播方式有温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论的理性指导情感的感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首先要沉浸在为理论所感染的情境中,先感动自己而后才能感动别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了有针对性,就会增强其亲和力,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自然就会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刻意追求亲和力,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猎奇心理,把课堂教学娱乐化、庸俗化。要知道,亲和绝不是迎合与迁就。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来自其思想和理论的深刻性,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精确性,以及有温度的可感可知的有效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