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

四、大力推动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

认同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认同方法上要坚持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相结合,二是在认同载体上要合理运用传播媒介。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推动认同介体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出认同介体的功能与作用,才能使认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获得更好的认同效果。

(一)坚持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相结合

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其中,显性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隐性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学目标以公开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直接外显的方式向认同主体表明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有形的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的显性教育形式主要有课堂教育、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演讲与其他宣教活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等。显性教育法常常采用直接化、专门化、正规化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能快捷及时地对认同主体施加直接而有益的教育影响。因而,显性教育法的这种独特方式和传统优势在坚持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主导位置。显性教育有着较强的理论导向功能,能够旗帜鲜明地运用主导性理论灌输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认同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使认同主体认同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显性教育法要发挥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必须要随着时代特点与受教育者的新变化不断改进和创新,尤其是要在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下功夫。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法的独特作用。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环境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像我们常用的成语,如“耳濡目染”“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内隐的、渗透的道德教育方法。它的实施不带有强制性,而是利用隐蔽的方式巧妙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体味,理解一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之形成自身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体系,来指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言行。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一是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内隐性。二是教育方式的渗透性。三是教育过程的依附性。四是教育途径的自主开放性。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与显性教育方法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效果,必须给予隐性教育方法足够的重视,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好一切隐性教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制度形态的等。总之,凡是隐性教育可以融入的地方,都要用心用力用情地挖掘和利用,使其与显性教育形成合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

(二)合理运用传播媒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播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更新,传播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科技条件和物质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中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教学,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的覆盖面,还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效性。当然,现代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总体上而言是有益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传播媒介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对人民群众认同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传播信息内容上的良莠不齐很容易使传播媒介的教育、引导作用出现偏差。传播媒介的“双刃剑”效应,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时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其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知晓传播媒介的特质与规律,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明显优势与积极作用。

第一,把握传播技术的时代性特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教育者要主动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适应媒介传播环境与方式的新变化,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起来。

第二,把握传播过程的数据化特质。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化的生存方式更易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切实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需要大数据。教育者可以运用大数据的智能抓取功能从认同活动大数据库中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再运用大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力分析出认同主体的学习态度、接受的状况及原因等,最后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改进策略,实行精准施教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把握传播受众的方法论特质。毋庸置疑,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传播的效果并非完全由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所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受众。受众(信息接受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受众对信息传播状况的反馈就不能真正了解大众传媒最终效果的好与坏。可见,受众理论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传播的意义所在。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过程中,作为受众的认同主体,其反应与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效果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得到有效认同的重要依据。所以,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活动,更需要运用受众理论,更多地从认同主体出发,使认同主体和教育者始终维系着平等的关系,同时要立足于认同的效果及反馈,避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第四,做好媒体深度融合。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针对媒体发展变化的这一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各自发挥出自身的介体优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