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1. 制备膏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1)口尝有“砂粒感”:①制备中使用的器具,如浓缩设备、容器及搅拌用的棒子、竹片、筛网等这些器具清洗不干净,存在、带入或脱落灰屑。②药汁中带入泥沙、药渣等异物。③煎膏附料(如冰糖、核桃、芝麻等)中掺杂细砂、尘土、果壳等杂物。④因火候过大、胶未完全溶解等原因而引起粘锅结焦。
(2)容易“出花”:①使用的器具,特别是容器没有充分消毒。②膏方制备中,如附料准备间、制膏间、凉膏间没有区分开来,造成交叉污染。③膏质过嫩,水分控制不当,含水量较多。④膏方制备完成,未完全散尽热量就加盖,使膏体及容器内壁凝结水珠。⑤凉膏间潮湿,致使膏体表面凝结水汽和细菌。
(3)焦化:①在药材煎煮过程中出现焦化:这是由于浸泡时间不够久,药材没有充分吸收水分,在煎煮过程中继续吸收水分,造成焦化现象。②在浓缩过程中出现焦化:由于浓缩过程中药液不断蒸发,药液中含水量减少,极易出现焦化现象。
(4)返砂:煎膏置放日久后,易产生糖与药汁分离,或有颗粒状析出的现象,习称“返砂”。
2. 膏方制作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制备中使用的器具要注意清洗,保持清洁,不要带入灰屑、纤维等杂物。
(2)药汁煎好后需过滤。药汁需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或静置1小时,离心后浓缩。在浓缩中,要用筛子不停地捞去浮沫。
(3)需加入芝麻、核桃等附料的膏方,应注意这些附料的清洁度,需认真淘洗、挑选,滤除泥沙,去除果壳。
(4)在收膏阶段,应避免火候太大,水分蒸发过快则引起粘锅结焦。
(5)盛膏方的容器应消毒烘干以备用。
(6)加工制作的场地应与制作规模相适应,并有防虫、除湿、排风、降温等措施。各个工作区域应相对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7)浓缩收膏应至“挂旗”,且旗下无滴珠。
(8)膏滋药需经一夜冷却,第二天方能加盖。
(9)凉膏间应监测温湿度,温度控制在20℃以下,湿度控制在45%~75%之间;室内至少每日两次、每次半小时进行紫外线消毒;货架应保持清洁。
(10)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按照膏方的操作规定进行操作,药材要经过充分浸泡,并在药材煎煮前加入足量的水,一般超过药面15厘米,煎煮过程中应及时搅拌。
(11)煎煮完成后,在过滤药渣时要保证药液中的药渣去除干净(使用四层纱布过滤),并注意及时搅拌,特别是后期更要不断地搅拌。
(12)炒糖要炒透(炒至老黄色)。
附:简单膏方自己制
膏方制作工艺复杂,有特定的程序,严格的操作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不提倡自制。
但有一些简单的膏方是可以在家自制的,制作方法如下。
(1)中药饮片入冷水浸泡,然后入锅煎煮,若药方中进补药多,煎煮时间宜长。同时,把荤膏(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放入黄酒中浸泡去腥,待膏溶胀后,倒入煮好的清药汁中。
(2)根据个人体质,可在药汁中加入适量冰糖、饴糖、蜂蜜,糖尿病患者可加入木糖醇。煎煮浓缩药汁,沉淀。离火待用。
(3)熬糖膏。把蜂蜜或饴糖放入火上浓缩,待糖变稠。
(4)把浓缩药汁与糖膏混合,可加入适当盐炒核桃、芝麻调味,一并放入不锈钢锅或砂锅中,用文火煎熬,不停地搅拌,熬至黏稠状。
(5)离火,自然冷却,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