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伴心肌缺血——滋肾平肝膏(杨少山膏方)
【药物组成】
中药煎剂:明天麻100克、枸杞子300克、钩藤150克、杭白芍150克、炙甘草50克、炒川黄连30克、炒酸枣仁300克、太子参300克、炒冬术100克、茯苓150克、丹参150克、川石斛150克、炒僵蚕100克、丝瓜络100克、麦冬100克、生地黄150克、熟地黄150克、怀山药150克、山茱萸50克、牡丹皮100克、泽泻100克、广郁金150克、淮小麦300克、北沙参300克、石菖蒲60克、炒杜仲150克、首乌藤300克、炒狗脊100克、佛手100克、绿萼梅100克、炒谷芽150克、炒麦芽150克、玫瑰花30克、制香附100克。
胶类药:龟甲胶250克、阿胶250克。
调味药:红枣粉250克、冰糖500克。
【制备方法】
1.将中药饮片放入砂锅中,冷水浸泡约10小时,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30分钟,煎出药汁约500毫升,倒出。
2.将药渣添冷水继续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500毫升,倒入第1次的药汁中。
3.同上煎煮法煎煮第3次,水烧开后再用小火煎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500毫升,倒入前两次的药汁中。
4.把龟甲胶、阿胶放入黄酒中浸泡去腥,待膏溶胀后,倒入煮好的清药汁中。
5.煎煮浓缩药汁,沉淀,离火待用。
6.将红枣粉、冰糖冲入浓缩药汁中,用小火煎熬,不停地搅拌,熬至黏稠状。
7.离火,自然冷却。用洁净干燥的搪瓷罐、瓷罐、砂锅存放。若用砂锅存放,砂锅底最好抹一层麻油。存放于冰箱中。此为3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功效】平肝潜阳,益气养血。
【适用人群】尤其适用于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不足之眩晕、心悸、胸闷、心肌缺血的患者。
【用法用量】温水兑服,1次1匙(约15毫升),第1周早饭前空腹服用1次,从第2周起早饭前、晚睡前各服用1次。
相关链接
杨少山治王某,男,71岁。2004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近1年来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5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每次发作历时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头颅血管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予以尼莫地平、肠溶阿司匹林片及川芎嗪针剂等中西药物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近3年来多于劳累后出现胸闷、心悸,伴头晕、肢冷,曾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ST-T改变。平日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为主,病情一度稳定,后因反复剧烈头痛,自行停服“硝酸酯类药物”,上述症状时有反复。自诉:时感头晕,天旋地转,烘热,心烦不寐,胸闷,心悸,劳累后甚,腰酸,乏力,肢冷,口干,大便不畅,盗汗,舌红少苔,舌边有瘀斑、瘀点,脉弦细。辨证属上实下虚(阴虚肝旺),阴阳不调,兼夹瘀血阻络。治拟养阴平肝滋肾,佐以活血通络、益气和胃。予以膏方调治。
服用膏方1年后,头晕未作,胸闷、心悸明显好转,腰酸、肢冷、烘热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改善,二便正常。复查心电图示: 心肌缺血较前改善。予守前方并调整:生熟地黄各200克、炒杜仲300克、炒狗脊150克,续服以善后。
本案患者年高,素体肾水亏损,继之肝血亦枯,精亏于下,不能涵阳而亢盛于上,故见头痛、头晕、烘热、口干、腰酸、乏力、盗汗等阴亏血少肝旺之象;肝主一身之筋膜,筋膜须肾中阴血濡养,若肾中阴血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可见肢冷;瘀血内阻心脉,故见胸闷,舌边有瘀斑、瘀点。根据标本同治的原则,以滋肾平肝,佐以益气活血通络之剂治疗本病,故获良效。
注意事项
感冒、发热、腹泻等急性病忌服;忌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