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质
2025年09月26日
阴虚质
改善阴虚质应以壮水制火、补肾滋阴为原则。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桑椹、女贞子等。
自唐代医家王冰发展《黄帝内经》理论,创立治阴虚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基本原则后,宋朝医家钱乙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将金匮肾气丸化裁成的六味地黄丸作为调治阴虚质的基本方。至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创立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形成了滋阴学派,为阴虚体质的调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阴虚质膏方的调体要点:①滋阴与清热并用:阴虚生内热,故滋阴应注意与清热法同用,或滋阴与润燥同用。②保津即是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由于人体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真阴不足,可涉及精血津液的亏虚,因此,在调治阴虚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填精、养血、滋阴的方药。③兼顾理气健脾:滋阴药多性柔而腻,久服易伤脾阳,容易引起胃纳呆滞、腹胀腹泻等症,可加木香、砂仁、陈皮、鸡内金等理气健脾消导之品。
注意事项
感冒、发热、腹泻等急性病忌服;忌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服本方期间忌服鸡血、鸭血等血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