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清暑益气膏

夏季养生——清暑益气膏

【药物组成】

中药煎剂:西洋参60克、麦冬120克、五味子30克、生地黄100克、荷叶60克、玉竹100克、石斛100克、滑石100克、生甘草30克、茯苓100克、白芷30克、藿香100克、佩兰100克、薄荷(后下)30克。

胶类药:龟甲胶120克、阿胶80克。

调味药:西瓜汁100毫升、蜂蜜100克、冰糖100克。

药物加减方法:睡眠欠佳者,加百合200克、夜交藤200克;食纳欠馨者,加生山楂100克、炒谷芽200克;便秘者,加火麻仁120克、决明子150克。

【制备方法】

1.将中药饮片(除薄荷外)放入砂锅中,冷水浸泡约1小时,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30分钟,煎出药汁约300毫升,倒出。

2.将药渣添冷水继续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300毫升,倒入第1次的药汁中。

3.同上煎煮法煎煮第3次,水烧开后放入薄荷,再用小火煎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300毫升,倒入前两次的药汁中。

4.把阿胶、龟板胶放入黄酒中浸泡去腥,待膏溶胀后,倒入煮好的清药汁中。

5.煎煮浓缩药汁,沉淀,离火待用。

6.将西瓜汁、蜂蜜、冰糖冲入浓缩药汁中,用小火煎熬,不停地搅拌,熬至黏稠状。

7.离火,自然冷却。用洁净干燥的搪瓷罐、瓷罐、砂锅存放。若用砂锅存放,砂锅底最好抹一层麻油。存放于冰箱中。此为1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功效】清暑利湿,益气养阴。

【适用人群】尤其适用于气阴不足、湿热内蕴、高温作业的人群。

【用法用量】温水兑服,1次1匙(约15毫升),第1周早饭前空腹服用1次,从第2周起早饭前、晚睡前各服用1次。

相关链接

小李是IT精英,但很喜欢和我探讨中医。夏季炎热的午后,正好门诊没有患者,他端了两杯西瓜汁来找我聊天。

他一边喝着西瓜汁一边问我:“听说中医有个古方叫做‘清暑益气汤’,在夏季使用非常好,那里面有些什么药物呢?”

我告诉他说:“‘清暑益气汤’有两个,一个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又叫做‘李氏清暑益气汤’;另一个出自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又叫做‘王氏清暑益气汤’。”

“有什么不一样吗?”小李疑惑地问道。

我回答道:“简单地讲,李氏偏重于补气,王氏偏重于清暑。”

小李笑道:“所以都叫‘清暑益气汤’,各有偏重。”

我继续答疑解惑:“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

“暑性升散。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汗多伤津,津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进而导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外,暑多夹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临床上,除见到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之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

“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夹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小李问道:“最近天气炎热,总感觉自己口干,汗多,小便少,还感觉特别容易累。这些都是暑邪伤津耗气的表现吧?”

我指着他喝的西瓜汁说道:“你买的西瓜汁非常对症呀!西瓜被中医称为‘天然白虎汤’。白虎汤的作用就是清热生津,可以治疗所谓的‘四大症’,也就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服用膏方半个月,小李打电话给我说:他感觉非常好,口不渴了,小便不黄了,倦怠乏力感消失了,甚至有些时候不用空调也不觉得太热,还直夸这个方子味道好,清暑益气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