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对我国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做了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97070209A),同时被建设部列为1996年科技成果重大推广项目(项目编号:96008)。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地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图的繁琐方法。
按平法设计绘制的施工图,一般由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组成。必须根据具体的工程设计,按照各类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在按结构(标准)层绘制的平面布置图上直接表示各构件的尺寸、配筋和所选用的标准构造详图。出图时,宜按基础、柱、剪力墙、梁、板、楼梯及其他构件的顺序排列。
在平面布置图上表示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方式,有平面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3种。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应将所有柱、墙、梁构件进行编号。编号中含有类型代号和序号,其中,类型代号的主要作用是指明所选用的布置构造详图。柱、梁编号规则在后续章节作具体介绍。
本节以某框架结构别墅为例(图10-11、图10-12、图10-13)主要介绍柱、梁平面施工图制图规则。
1)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柱平法施工图是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按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标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图10-11、图10-12分别采用列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的柱梁平法施工图,对相同的设计内容进行了表达。
(1)列表注写方式
列表注写方式是在柱平面布置图上(一般只采用适当比例绘制一张柱平面布置图,包括框架柱、框支柱、梁上柱和剪力墙上柱),分别在同一编号中选择一个(有时需要选择几个)截面标注几何参数代号,在柱表中注写柱号、柱各段起止标高、几何尺寸(含柱截面对轴线的偏心情况)与配筋具体数值,并配以各种柱截面形状及其箍筋类型图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见图10-11所示。
柱表注写内容规定如下:
①注写柱编号
柱编号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应符合表10-9的规定。编号时,当柱的总高、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对应相同,仅分段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仍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
表10-9 柱编号

由图10-11可以看出,该框架有9类框架柱:KZ1~KZ9。
②注写各段柱的起止标高
自柱根部往上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根部标高是指基础顶面标高。芯柱的根部标高是指根据结构实际需要而定的起始位置标高。梁上柱的根部标高是指梁顶面标高。剪力墙上柱的根部标高分为两种:当柱纵筋锚固在墙顶部时,其根部标高为墙顶面标高;当柱与剪力墙重叠时,其根部标高为墙顶面往下一层的结构层楼面标高。
图10-11中KZ1和KZ2两类框架柱从基础顶到屋面截面及配筋情况均相同,因此均只标注一段。KZ3由于角筋和中筋的规格发生改变,所以在表格中分段注写。
③注写截面尺寸
对于矩形柱,注写截面尺寸b×h及与轴线关系的几何参数代号b1、b2和h1、h2的具体数值,须对应各段分别注写。其中b=b1+b2,h=h1+h2。当截面的某一边收缩变化至轴线重合或偏到轴线的另一侧时,b1、b2、h1、h2中的某项为零或为负值。
④注写柱纵筋
当柱纵筋直径相同、各边根数也相同时(包括矩形、圆柱和芯柱),将纵筋注写在“全部纵筋”一栏中;除此之外,柱纵筋分角筋、截面b边中部配筋和h边中部配筋3项分别注写(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写)。当为圆柱时,表中角筋注写圆柱的全部纵筋。
图10-11中KZ1和KZ2由于b边中部配筋和h边中部配筋的直径不同,所以分别注写其角筋和中部配筋。
⑤注写箍筋类型和箍筋肢数
具体工程所设计的各种箍筋类型图以及箍筋复合的具体方式,须画在表的上部或图中的适当位置,在其上标注与表中相对应的b、h并编上其类型号,在箍筋类型栏内注写箍筋类型号,如图10-11中箍筋类型1所示。
⑥注写柱箍筋(包括钢筋)
柱箍筋的注写包括钢筋级别、直径与间距。当为抗震设计时,用“/”区分柱端箍筋加密区与柱身非加密区长度范围内箍筋的不同间距。施工人员须根据标准构造详图的规定,在规定的几种长度值中取其最大值作为加密区长度。当箍筋沿柱全高为一种间距时,则不使用“/”线。当圆柱采用螺旋箍筋时,需在钢筋前加“L”。
图10-11中,KZ1钢筋为φ6,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KZa在基础顶~6.530处箍筋间距全长均为φ6@100,而6.530~屋面,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所以在表中分段注写。
(2)截面注写方式
截面注写方式是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柱平面布置图的柱截面上,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以直接注写截面尺寸和配件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图10-12即为采用截面注写方式绘制的梁平法施工图。
截面注写内容规定与列表注写规定相近。其具体做法是对所有柱截面按平面注写方式规定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按另一种比例原位放大绘制柱截面配筋图,并在各配筋图上继其编号后再注写截面尺寸b×h、角筋或全部纵筋(当纵筋采用一种直径且能够图示清楚时)、箍筋的具体数值以及在柱截面图标注b1、b2和h1、h2的具体数值。
当纵筋采用两种注写方式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个柱平面布置图上用小括号或尖括号来区分和表达不同标注层的注写数值。
2)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
梁平法施工图是在梁的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梁平面布置图,应分别按梁的不同结构层(标准层),将全部梁及与其相关联的柱、墙、板一起采用适当比例绘制。
(1)平面注写方式
平面注写方式是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的平法施工图。图10-13即是采用平面注写方式表达的梁平法施工图。
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①梁集中标注
梁集中标注的内容有5项必注值及1项选注值,集中标注可以从梁的任意一跨引出,规定如下:
a.梁编号(必注值)
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组成,应符合表10-10的规定。其中(××A)为一端有悬挑,(××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如图10-12中,KL12(4)表示12号框架梁,4跨;WKL9(1)表示9号框架梁,1跨。
表10-10 梁编号

b.梁截面尺寸(必注值)
该项为必注值,当为等截面梁时,用b×h表示;当为加腋梁时,用b×h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b×h1/h2。如图10-12中,KL11和KL12截面尺寸分别为200×530、200×400。
c.梁箍筋(必注值)
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与肢数常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如图10-12中,KL11箍筋为φ6@100/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6,加密区间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间距为150,均为两肢箍。
d.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必注值)
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当同一纵筋中既有通长钢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将通长钢筋和架立筋相连。注写时须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其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常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为全跨相同,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少数跨不同者进行原位标注。如图10-12中,KL11上部通长筋2B20,下部通长筋2B16。
e.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必注值)
当梁腹板高度大于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写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定。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G打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筋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当侧面配置受扭钢筋时,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筋配筋值,且对称配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满足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要求,且不再重复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如图10-12中,WL15在侧面配置2B14的受扭钢筋,上部通长筋2B20,下部通长筋5B20,KL11上部通长筋2B20,下部通长筋2B16,侧面未配置受扭钢筋。
f.梁顶面标高高差(选注值)
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有高差时将其写入括号内,无高差时不注。梁顶面标高高于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时,其标高高差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②梁原位标注
a.梁支座上部纵筋
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当上部钢筋多于一排时,用“/”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只标注一边,另一边省去不注。如图10-12中,WKL15在②号轴线支座左边的上部纵筋为6B20,分两排布置,其中上排4根,下排3根。
b.梁下部纵筋
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中。如图10-12中,WKL15在C号轴线支座的下部纵筋为5B20,分两排布置,其中上排2根,下排3根。
c.梁附加箍筋或吊筋及其他
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出标注配筋值。当多数附加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在原位引出。如图10-12中,主次梁相交处均在主梁两边各配置3道附加箍筋,直接绘在了主梁上,附加箍筋配置情况在左下角的详图上进行了统一的注明:每边附加箍筋,肢数、直径同主梁,@50。
(2)截面注写方式
截面注写方式是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选择一根梁用剖面号引出配筋图,并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
对所有梁按平面注写方式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的梁中选择一根梁,先将“单边截面号”画在该梁上,再将截面配筋详图画在本图或其他图上。当某梁的顶面标高与结构层的楼面标高不同时,尚应继其梁编号后注写梁顶面标高高差。
在截面配筋详图上注写截面尺寸、上部筋、下部筋、侧面构造筋或受扭筋、箍筋的具体数值时,其表达方式与平面注写方式相同。截面注写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平面注写方式结合使用,如图10-11中截面单独注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