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 路线平面图

14.1.2 路线平面图

路线平面图是从上向下投影所得到的水平投影图,也就是用标高投影法所绘制的道路沿线周围区域的地形图。图14-1即为某公路K3+300至K5+200段的路线平面图。下面分地形和路线两部分分别介绍其内容和画法特点。

图14-1 路线平面图

1)地形部分

(1)比例:道路路线平面图所用比例一般都比较小,根据地形的起伏情况和道路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比例来表示。通常在城镇区域为1∶500~1∶2000;山岭区域为1∶2000;丘陵和平原地区为1∶5000或1∶10000。

(2)方向:在路线平面图上应画出指北针或测量坐标网,以便表达出道路路线在该地区的方位与走向。如图14-1是用指北针表示方向的,而图14-2则是用测量坐标网表示的。也可两种同时使用。

图14-2 测量坐标网表示路线的方位和走向

(3)地形地貌:平面图中的地形主要是用等高线表示,图14-1中两根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为2m,每隔4条等高线画出一条粗的计曲线,并标有相应的高程数字。由图中等高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该地区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势较高,其中东北地势最高且陡,一条白沙河自北向南将中间平原地带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4)地物:由于平面图的比例较小,在地形面上的地物如房屋、道路、桥梁、电力线和地面植被等都是用图例表示的。常见的地形、地物图例如表14-1所示。对照图例可知,在白沙河的两岸是水稻田;山坡旱地栽有果树;在河西岸的路南侧有一名为竹坪村的村庄;原有的乡间大路和电力线沿河西岸而行,通过该村;在白沙河上有一座桥梁。

表14-1 常见地形地物图例

续表14-1

2)路线部分

(1)设计路线:一般情况下,由于平面图的比例较小,根据《道路工程制图标准》规定,设计路线宜采用加粗的单实线绘制(粗度约为计曲线的2倍)。有时在平面图上可能还有一条粗虚线,是作为设计路线的方案比较线。

(2)里程桩:在平面图中,道路路线的前进方向总是从左向右的,其总长度和各段之间的长度是用里程桩号表示的。里程桩分公里桩和百米桩两种,应从路线的起点至终点依次顺序编号。公里桩宜注写在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侧,用符号“”表示桩位,直径延伸至路线且与路线垂直,公里数注写在符号上方,如“K4”表示离起点4km。百米桩宜注写在路线前进方向的右侧,用垂直于路线的细短线表示,数字注写在细短线的端部,如在K4公路桩的前方注写的4,表示其桩号为K4+400,说明白沙河桥的中点距路线起点的距离为4400m。

(3)平曲线:道路路线的平面线型主要是由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组成,在路线的转折处应设平曲线。最常见、较简单的平曲线为圆弧,复杂一点的往往还设缓和段,其基本的几何要素如图14-3所示。

图14-3 平曲线的几何要素和特征点

①交角点JD:是路线转弯处的转折符号,是曲线两端直线段的理论交点。

②转折角α:是沿路线前进时向左(αZ)或向右(αY)偏转的角度,即延长前一根圆切线与下一根圆切线之间的夹角,表示弯度的大小。

③圆曲线半径R:是平曲线的设计半径,偏角α越小,R越大,表示转弯比较平缓;反之,偏角α越大,R越小,表示转弯比较急,当R<2500时需设计缓和曲线。

④切线长T:是切线的切点与交角点之间的距离。

⑤曲线长L:是曲线两切点之间的距离。

⑥外矢距E:是曲线中点至交角点的距离。

以上各要素均可在路线平面图的曲线表中查得(一般在图的右下角)。

另外,在平曲线上还要注出曲线段的起点ZY(直圆)、中点QZ(曲中)、终点YZ(圆直)的位置(如左侧弯道)。如果设置缓和曲线,则将缓和曲线与前、后直线的切点分别标记为ZH(直缓)和HZ(缓直);将圆曲线与前、后缓和曲线的切点分别标记为HY(缓圆)和YH(圆缓),如右侧弯道。

(4)其他

①水准点:沿路线附近每隔一定距离,就在图中标有水准点的位置,用于施工时测量路线的高程。如,表示路线的第8个水准点,其高程为7.563m。

②角标:一般路线都比较长,会用多张图纸分段表示。为便于图纸拼接,规定在图纸的右上角注写或写上“共 张第 张”等,表明各张图纸的编号。

3)绘制路线平面图的注意事项

(1)绘制地形图,等高线要求平滑,注意计曲线(b)和首曲线(b/4)的区别,并标注计曲线的高程。

(2)绘制路线图,路线用2倍(2b)左右于计曲线的粗实线从左向右,曲直平滑连接,并标注里程桩号、曲线几何要素、特征点等,同时绘制曲线表。

(3)用细线绘制各种图例,注意植物图例方向向上或向北。

(4)注写图中的文字、水准点、角标、图名和标题栏等。

(5)平面图的拼接。平面图中路线的分段宜在整数里程桩处断开,两端均应画出垂直于路线的细点画线作为拼接线,拼接时路线中心对齐,拼接线重合,并以正北方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