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3 路线纵断面图
路线纵断面图是通过道路中心线,用假想的铅垂剖切面(由平面和曲面组合而成)纵向剖切后并展开而得到的。如图14-4所示。

图14-4 路线纵断面图形成示意图
路线纵断面图主要表达道路的纵向设计线形以及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地质和沿线设置工程构筑物(如桥梁、涵洞、隧道等)的概况。它主要包括图样和资料两部分,一般图样画在图纸的上部,资料表布置在图纸的下部,图样与资料表的内容要对应。图14-5为某公路从K3+300至K4+400段的断面图,其画法特点与内容如下:

图14-5 路线纵断面图
1)图样部分
(1)比例。纵断面图的水平方向从左向右表示路线的前进方向,即沿路线长度方向展开而得,竖直方向表示设计线和地面的高程。由于路线的高差与其长度相比要小得多,为了能够清晰地表示路线的高度变化,国标规定,长度和高度宜按不同的比例绘制,一般规定竖直方向的比例是水平方向的10倍。如本例竖直方向的比例为1∶200,水平方向的比例为1∶2000,这样就把路线的坡度明显(夸张)的表达出来了。
为了便于画图和读图,一般还应在纵断面图的左侧按竖向比例画出高程标尺。
(2)设计线和地面线。图中的粗实线是道路的设计线,它是路基边缘各高程点的连线;图中不规则的细折线表示原来地面线,它是路基中心线处原地面上各高程点的连线,即原地面的高。
(3)竖曲线。为保证车辆的顺利行驶,在设计线的纵向变更(变坡点)处,按技术标准的规定应设计圆弧竖曲线,设计线就是由直线和竖曲线共同组成的。竖曲线分为凸曲线和凹曲线两种,样式如图14-6所示,一般画在对应变坡点的上方。中部竖线对准变坡点,在竖线的左侧注写变坡点的里程桩号,右侧注写变坡点的高程;上部水平线两端对准竖曲线的始点和终点,其上注写出竖曲线的各几何要素(R、E、T等,含义同平曲线)。如图14-6在里程桩号为K3+600处有一凹形变坡点,相应的设有凹形竖曲线;在K4+000处有一凸形变坡点,相应的设有凸形竖曲线。
(4)工程构筑物。道路沿线的工程构筑物如桥梁、涵洞等,应在设计线的上方或下方用竖直引出线标注。竖直引出线对准构筑物的中心位置,线的右侧注写里程桩号,线的左侧注写构筑物的名称、大小、位置等。如本图在里程桩号为K3+350处有一座直径为75cm的单孔圆管涵洞;在里程桩号为K4+400处有一座钢筋混凝土板桥,共两跨,每跨10m。
(5)水准点。沿线还需标注出测量的水准点:竖直引出线对准水准点,在竖线的左侧注写里程桩号,右侧注写其位置,水平线上方注写其编号和高程,如图14-7所示。

图14-6 竖曲线的表示

图14-7 水准点的表示
2)资料表部分
路线纵断面图的实测数据资料表与图样上下对齐布置,以便阅读。这种表示方法较好地反映出纵向设计在各里程桩号处的高程、填挖方工程量、地质条件和坡度以及平曲线和竖曲线的配合关系。
(1)地质概况。根据实测数据,在表中注写出沿线各段的地质情况,是设计、施工的地质资料依据。
(2)坡度和距离。注写设计线各段的纵向坡度和对应的水平距离长度,表格中的对角线方向与实际坡度方向一致,坡度和距离分别注写在对角线的上、下两侧。
(3)标高。表中有设计标高和地面标高两栏,它们与图样所绘高程对应,分别表示设计线和地面线上各点的高程。由此两高程可以确定填、挖方的高度。
(4)填、挖高度。填、挖方的高度数值应该是各对应点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的绝对值,设计线在地面线上方时需挖土,设计线在地面线下方时需填土。
(5)里程桩号。桩号的数值应与桩号位置对齐注写,从左向右里程加大,单位为米,各高程、填挖深度等数值应与桩号对齐。在平曲线的始点、中点、终点和桥涵等构筑物的中心点及水准点等处可设置加桩。
(6)平曲线。为了将平面线型与路线纵断面图对照起来,通常在表中画出平曲线的示意图,直线段用水平线表示,道路左转弯用凹折线表示,右转弯用凸折线表示,有时还需注出平曲线各要素的值。当路线的转折角小于规定值时可不设平曲线,但需画出转折方向,“∨”表示左转弯,“∧”表示右转弯。
(7)超高。为了减小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的横向作用力,道路在平曲线处需设计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形式,道路边缘与设计线的高差称为超高,如图14-8所示。

图14-8 道路的超高
3)绘制路线纵断面图时的注意事项
(1)路线纵断面图应从左向右按路线前进方向绘制,竖直方向的比例比横向比例大10倍。
(2)当路线坡度发生变化时,变坡点用直径为2mm的中粗线表示,切线用细虚线表示。
(3)在最后一张或每一张图纸的右下角画出标题栏,注明路线名称、纵横比例等,每张图纸的右上角还应标注角标,注明图纸序号和总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