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话语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它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而出现的。索绪尔所使用的“话语”概念,就是“口说的词的组合”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有声的言语行为。索绪尔的“反话语”实际上孕育了当代话语理论的种子。从柏拉图开始,语言的功能逐渐与“行动”脱离,而主要与“认识”联系在一起了,语-言成为认识的工具,话语开始具有哲学意义。到了20世纪,话语概念逐渐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在抽象意义上指称和表达具有特定价值和实践功能的思想客体,如哲学话语、历史话语、政治话语、文化话语等等。这些领域中的话语概念往往借用语言学中话语是“语言的运用”的含义,但同时又突破了语言学的界限,具有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维度上的意义。

在西方,话语在不断演化和派生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中以福柯的话语理论最为著名。西方话语理论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结构语言学领域中的各种转型紧密相关的那些话语理论,一类则是同结构分析的关系比较远、且没有经过一种针对索绪尔主义关于符号之概念的内部批判的那些话语理论。第一个路径以广义的后结构主义为代表,而第二个路径则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及其学派的研究为代表。

本书主要侧重第二类话语理论的研究,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话语、话语权的概念,以及话语概念在哲学和语言学的流变。

第二章,主要是对福柯的话语理论进行研究与述评,包括福柯话语理论的背景、渊源,福柯话语的主要内容,以及福柯话语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布迪厄话语理论,包括布迪厄话语理论的背景,其话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理论等,分析了其贡献与不足。

第四章,主要是对劳克拉和墨菲的话语理论背景、内容、贡献与局限进行分析、阐述。

第五章,主要是对福克斯·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公共话语理论的内容、背景、应用,以及其理论贡献与不足等。

第六章,分别分析了利科、哈贝马斯、萨义德等人的话语理论,主要包括利科文本、作品、隐喻等话语,哈贝马斯“商谈”话语,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等。

第七章,根据以上章节对话语理论的研究,得出其对我国主流话语建设的启示。

对话语理论的研究,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其一,本书对福柯、布迪厄、劳克拉、利科、萨义德、哈贝马斯等人的话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不仅对上述诸话语理论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还分析了诸理论产生的“土壤”——话语产生的社会背景、个人的学术与社会经历,重点剖析了黑格尔、索绪尔等对福柯、劳克拉、利科、萨义德、哈贝马斯等人的话语理论的理论渊源,不仅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着重研究了福柯、劳克拉、利科、萨义德、哈贝马斯等人的话语理论对之前学者的语言学理论、话语理论的“扬弃”,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上述话语理论的进步性、局限性。

其二,本书在研究上述话语理论的时候,把对福柯的话语理论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这一点不仅在本书的篇幅上有所体现,在内容上,较之其他章节,较之他人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渊源、话语内容、进步与局限等方面,本书对福柯的研究也更为细致,尤其本书提出了福柯话语的“统一形式”即“疯癫话语”,与“话语的不同形式”,包括前古典、古典、现代等时期的话语,与以往从横向和纵向考察福柯的话语理论相比,是一个超越与创新。

其三,在西方话语批判性与非批判性话语理论中,本书侧重于批判性的话语理论的研究。因此,本书在对诸话语理论进行研究时,重点在于研究诸话语理论对前人话语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尤其通过比较研究,不仅剖析了诸话语理论的“源”与“流”,而且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诸话语理论对前人话语理论的“扬”与“弃”。

其四,本书重新界定了话语、话语权等重要概念的内涵。本书第一章在研究他人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话语、话语权概念,研究了话语在语言学、哲学等领域的嬗变,展示了话语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有利于人们把握话语的变化规律,也为我国主流话语建设提供了启示。

最后,本书最后一章分别从话语的主体、话语主题、话语载体等话语构成要素方面研究了加强我国主流话语建设的具体路径,也体现了本书研究的旨归所在。在话语主体方面,本书开创性提出打造话语队伍,不仅要加强话语的“言说者”的素质建设,包括主流话语的理论家、宣传人员、高校教师等,而且要构筑话语主体的一端“言说者”与另一端“话语受听者”的和谐关系,针对当前网络信息化的社会现状,本书认为必须关注网上重点人群动态,主要包括青年人群体和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网上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呼声,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乃是当前主流话语成功构筑的关键。这些观点也是以往研究没有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