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当代青年的思想更为开放,视野也更加开阔,但他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他们正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加强对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青年作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和对象之一,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群体,不仅成效高且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迎合了青年的需求。如果不尽可能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取青年,资产阶级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青年理论人才数量偏少,有些单位和领域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因此,党中央强调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在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建设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义理论者的培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讲故事和说理的形式,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促进青年提高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灌输,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其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感染,提高其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和信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广大青年存在的吸引力不强,比较空洞,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模式,把激发青年的兴趣作为出发点,阐明道理作为主要目的,借助形象作为重要手段,引起情感共鸣作为辅助方式,最终提高广大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高校应该通过在广大青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自觉认识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4]同时,高校应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广大青年的日常生活习惯,根据青年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合理选择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要加强青年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政治素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生型构建。高校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从注重理论灌输向服务青年转变,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其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为提高广大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开展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高校应该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在教育方法上根据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重创新、讲实效,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东北师范大学结合青年的特点,把握青年成长和认知的规律,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育人新模式,实现了坚持一般培养与精英塑造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即时应对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坚持网络阵地与传统阵地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相结合[5],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全面性、培养动力的持久性、培养实施的全程性、培养载体的实效性和培养环境的衔接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促进了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的提升,增强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认同。
最后,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建设起多元化的人才智库。政府应该完善新型智库的管理模式和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使社会主义特色新型智库成为集思想政治研究、政策咨询、学术交流、产业协作为一体的新型智库;重点资助前沿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发展建设规划、创新设计等研究方向;可以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强宣传队伍和宣讲资源库的建设,建立“理论专家宣讲资源库”,形成理论资源专家共享平台。各单位、部门根据专家库入库条件,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对具备相应条件的专业人员办理聘任手续,发给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