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分层: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实践

三、阶级与分层: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实践

(一)阶级的划分

布迪厄认为,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本类型和数量不同,阶级区分变得十分复杂。为了克服经济主义倾向,布迪厄用“资本”概念取代生产手段并将此作为阶级分类的标准。而且在他那里,“资本”不再局限于经济资本,而是一个由多重因素组合而成的复合型概念,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所构成。而最为基本的,乃是同基本的生存条件相联系的资本,即经济资本,其次则是文化资本。对布迪厄而言,社会阶级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各种资本的数量与结构以及社会的轨迹。[59]布迪厄根据这三个标准来界定社会阶级,而阶级的分类同场域或资本类型的划分、惯习的不同形式相联系。

1.资本的数量

资本总量是一个表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之总和的概念。不过,在这三种形态的资本中,布迪厄尤为注重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并且他认为除了经济资本以外,作为一种职业要求的学历、社会评价以及某职业特有生活方式和品味等文化资本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经济资本有着相同的分量。社会资本尽管也对阶级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相对而言只对结构起到一种辅助性作用,并不是决定行动者社会地位的根本因素。换言之,三大阶级主要是依照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总和的“资本总量”划分出来的。根据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多寡,“各阶级(以及同一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从不论是经济资本还是文化资本都最为丰厚的阶级一直到两者都最为贫乏的阶级作出划分”。显然,在布迪厄那里,资本总量成了一个表示阶级垂直序列的概念。[60]

2.资本的构成

资本拥有的构成的差异划分了阶级内部的各个部分。在同一阶级内部,不同成员拥有的资本总量尽管也有所不同,但相比之下隐藏在其背后的资本质量,即资本结构的差异则更大,对团体和阶层形成的影响也更大。布迪厄用“资本结构”概念表示不同种类资本的构成比例,即使行动者拥有的资本总量相同,但如果资本结构不同(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较少文化资本,或拥有较多文化资本和较少经济资本),那么他们在社会空间内所处的位置就完全不同。总之,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资本总量中所占比例,即资本结构是反映同一阶级内部各个不同团体或阶层之间的差异,并决定其社会位置的分类指标。[61]

3.社会的轨迹

布迪厄用阶级轨迹(class trajectory)的概念来解释个人和社会集团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总量和构成比例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既指一个社会阶级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的变动中的向上或向下流动,也指阶级成员个体的社会流动。也就是说,阶级轨迹有个体的轨迹和集体的轨迹。布迪厄更重视对个体轨迹的分析,它说明了个人的阶级惯习与阶级流动的关系。布迪厄认为,由于不同的阶级、同一个阶级内的不同成员,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发展经历,因而,哪怕是同一阶级内的成员之间,在阶级惯习上也有着各自特殊的标志或风格,而这正是由于人们的阶级轨迹的不同所导致的。

布迪厄区分了三种可能的阶级轨迹,即向上的流动轨迹、向下的流动轨迹和摇摆不定的轨迹。向上的流动轨迹给人们带来乐观主义的态度,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向下的流动轨迹则使人们对未来充满疑虑,给人带来悲观的态度。这样一来,阶级轨迹的变化就内化到了其成员的阶级惯习之中。[62]外在结构的演化轨迹变成了人们的心迹,沉淀在人们的阶级惯习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阶级轨迹表明,社会阶级的成员并不能完全以其拥有的资本来界定,它还表明,单纯的阶级再生产是不可能的,阶级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被再生产出来的。

布迪厄的阶级概念还考虑到其它的分层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居住地、年龄等,与经济因素一样,这些也是阶级的“不可分离的”特征。它们常常也是社会阶级的建构性因素,但是它们似乎不是基本的资本形式。然而,布迪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导致一些误解以及批评[63]

(二)法国的阶级结构

根据资本总量的差异,布迪厄研究了法国阶级的分化。布迪厄认为,法国社会里存在着三个地位高低不同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64]。统治阶级在不同类型资本的占有上均居于优势地位,包括自由职业者、大学教师、高级政府官员、大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人员、艺术家、作家等。相对于这些阶级,居于劣势地位的则是工人阶级,他们拥有很少的资本,这个阶级包括了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服务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居于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是庞大的中间阶级,这个阶级拥有中等水平的资本。

依据每个阶级所拥有的资本的比例构成,布迪厄对阶级类型进一步作了细分。他认为,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的成员,因拥有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构成比例不同,可以作更细致的划分。拥有大量文化资本和相对较少经济资本的职业有作家、艺术家、大学教授等,而拥有大量经济资本和相对较少文化资本的职业有大公司的所有者、金融家等。居于这两种类型之间的是拥有中等量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自由职业者、私营和国营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等,与居于两个极端的上述阶级类型相比较,这类居于中间地位的职业,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量上,有比较平衡的特点。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三类阶级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主体,他们相互之间为了争夺有价资源、统治权力以及对文化价值合法性的定义权而相互斗争,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争斗者。在所有三类主要阶级中,工人阶级是拥有经济、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阶级。布迪厄认为,工人阶级的经济资本相对匮乏,限制了他们对文化资本的获取和积累。在工人阶级内部,由于拥有的经济、文化资本也存在着相对的差异,因而也有分化,他们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工人、准技术工人、非技术的体力工人、农业工人等。

(三)社会分层的后果

布迪厄认为,社会阶级结构可以内化为人们独特的阶级惯习,而不同阶级的成员,总是在各自阶级惯习的约束下,带着自己特有的阶级秉性,进入不同品味的场域,并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表明自己的阶级身份,表明自己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距离。不同阶级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实践,他们具有不同的惯习,不同的品味,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因此,这些实践中的行动者被阶级区分开来的同时,也在建构着阶级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