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话语理论:“福柯模式的殖民话语”
威廉斯和克里斯曼在《殖民话语与后殖民理论》中宣称萨义德的《东方学》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探讨殖民话语,也探讨殖民话语理论或殖民话语分析”。[107]对此,穆尔·吉尔伯特认为更为确切的评价应该是萨义德在方法范式上的创新,罗伯特·扬则指出萨义德的决定性贡献正在于对福柯话语理论的引介,他“借着把分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对抗这两者的斗争带向话语的议题,完成了理论的阐述”。[108]萨义德的《东方学》尽管影响深远,但也引发了激烈的批判和驳斥,这些批驳大多把矛头指向萨义德在东方学研究中所引进的理论范式。因此,罗伯特·扬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萨义德阐释、运用话语概念的方法。
萨义德认为东方是由描写东方的众多文本创造出来的,在《东方学》中,他的分析材料集中在这些东方主义的文本,这些文本集体建构出“东方主义的话语形成”。他强调他对东方主义文本的分析重点在于“作为表述的表述”,这些表述将“真实的”东方排除在外,通过西方的各种表述技巧使东方“存在”并可见。其结果是,作为一种话语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不断重复再现的语言结构,它所依据的真实来自文本重复的权威,而不是攸关它们所宣称要再现之事物的真理价值”。[109]不同于萨义德殖民话语分析中的“文本主义”倾向,福柯的话语理论并不是关于文本或文本再现的理论,而是关于话语实践、话语事件的理论,其目的是要根据这些话语事件的出现建立规则。
此外,在萨义德那里“表述”问题逐渐取代了福柯式的话语概念,他始终在两个观点之间游移不定,一方面,他借鉴福柯的话语观,认为话语建构出知识对象,建构出真实世界的事物以及人们感知、理解这些事物的方式。但是,东方主义文本不仅创造出知识,还创造出它们想描写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东方不过是一个“人为建构体”,东方主义只是西方建构或重构出的关于“他者”的知识,是对“真实的”东方的错误表述。福柯的话语理论关注的是“知识如何被运用,成为物质性实践的一部分或功用”,而萨义德则主张“东方主义的确包含一种脱离具体事物的知识,一种可以先于任何东方的物质经验而发展的再现”。[110]罗伯特·扬认为这正是萨义德与福柯之间的根本差异所在。萨义德对话语概念的运用往往被评论家们批评为过于单一或同质,在罗伯特·扬看来,这正体现了他与福柯话语概念之间的差异,因为福柯始终强调话语的异质性和动态性。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家缺乏对话语的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殖民话语”虽然已经成为后殖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但除了萨义德之外的后殖民批评家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新思考。为此,罗伯特·扬提出另一种“回到福柯”的研究路径,因为他认为如果从福柯的话语模式出发,针对萨义德的殖民话语分析的诸多质疑和批评都可以得到解答,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后殖民理论家常常忽视了福柯对话语的性质“最持续、最彻底的分析与表述”。[111]与其去批判、修正萨义德的概念或观点,不如回到福柯对话语概念的源初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殖民话语”重新理论化。
福柯模式的殖民话语分析与此前的殖民话语研究有所不同。首先,萨义德殖民话语分析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把东方主义话语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而不是引用话语来分析殖民主义这一特殊的实践,即使是通过殖民主义的话语形成来对其进行分析,也必须“将殖民主义的话语场域视为一个历史实践,认定殖民主义也包含了政治活动与组织在内,这些活动与组织会发展出自己的知识形式,成为宰制与剥削行动的一部分”。[112]这就意味着,要在话语场域中探讨殖民话语所产生的特殊实践的多样性,就必须探讨这些特殊实践的出现,它们之间联结的方式,适合它们的规则以及不同国家的殖民实践是否以不同的殖民话语方式运作。其次,福柯模式的殖民话语分析把殖民主义的话语实践视为“侵占与统辖的一种物质形式”,作为一种实践,殖民主义“在知识与物质文化的共界面运作”,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种运作是“高度分散、相互矛盾、异质的”,[113]这显然不同于萨义德单一或同质的殖民话语。罗伯特·扬以英国的殖民主义为例说明,福柯模式的分析应该把各类陈述作为关注的焦点,考察它们在“机构、经济和社会进程、行为模式、规范系统、技能”以及其他话语关系中所产生的陈述,“殖民话语形成的陈述所产生的条件与规则并不代表殖民的话语形成是在历史之外”[114]。正如福柯所言,话语始终是历史的,是历史之中的整体性和不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殖民话语分析关注的文学或文化文本将从中心移向边缘,进入与殖民主义的话语形成相关的范围内作为“非官方、次要的”文本体系被分析,尽管这些次要文本不会直接在殖民话语内部运作,但其潜在的“断裂力量”不容忽视。因此,殖民话语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再现或错误再现,“它的陈述过程永远是作为历史行动在运作,在殖民统治的高压机制下产生特定的物质效应,殖民话语陈述过程的位置与权力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在被殖民的从属身上引发物质与心理效应的过程。”[115]
【注释】
[1][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69-270.
[2]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5.
[3][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8.
[4]汪堂家.文本、间距化与解释的可能性——对利科“文本”概念的批判性解释[J].学术界,2011(10):75.
[5][法]雅克·徳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5.
[6][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0.
[7]伽达默尔、德里达等.徳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徳里达的对话[M].孙周兴,孙善春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6.
[8][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6.
[9][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0.
[10][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0.
[11]MaxBlack.Models and Metaphor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28.
[12][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9.
[13][美]凯文杰·范胡泽.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M].杨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14][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8.
[15][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8.
[16][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9.
[17][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9.
[18][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9.
[19][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孔明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3.
[20][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1.
[21][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2.
[22][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7.
[23][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4.
[24][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孔明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8.
[25][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孔明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7.
[26][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朱国均,吴海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9.
[27][美]约埃尔·魏因斯海默.哲学诠释学与文学理论[M].郑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6-67.
[28][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孔明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0.
[29][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4.
[30][法]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孔明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8.
[31]凯文杰,范胡泽.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M].杨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5.
[32][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28.
[33][美]凯文杰·范胡泽.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圣经叙事[M].杨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6-87.
[34][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4-103.
[35][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50.
[36][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84.
[37][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4- 95.
[38]应奇.斯特劳森的哲学图像[J].哲学研究,1988(11):60-64.
[39][美]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11.
[40][英]J·L·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9.
[41][德]弗雷格.论意义和意谓[A],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C].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1- 92.
[42][法]保罗·利科.间距的诠释学功能[A],诠释学与人文科学[C].汤普森编译.孔明安、张剑、李西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1.
[43][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98.
[44][法]保罗·利科.隐喻与诠释学的核心问题[A],诠释学与人文科学[C].汤普森编译,孔明安、张剑、李西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0.
[45]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80.
[46]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81.
[47]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82.
[48][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刘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60.
[49][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M].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37.
[50][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M].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2.
[51]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79.
[5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6.
[5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7.
[5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8.
[55][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1.
[5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4-375.
[57][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4.
[58][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5.
[5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7.
[6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83.
[61][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86.
[6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81-382.
[6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82.
[6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2.
[65][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82- 383.
[6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9.
[67][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0.
[68][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2.
[69][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3.
[7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4
[71][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4.
[72]高鸿钧等.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阅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8.
[7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07.
[7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09.
[75]高鸿钧,等.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阅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7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82.
[77]Ashcroft,Bill,Griffiths,Gareth and Tiffin,Helen.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70.
[78]Ashcroft,Bill,Griffiths,Gareth and Tiffin,Hele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2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164-165.
[79][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M].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7.
[80]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8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4.
[8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22.
[8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
[84][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6.
[85][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A].赛义德自选集[C].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3.
[86][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A].赛义德自选集[C].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4.
[8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9.
[88][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8.
[89][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
[90][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62.
[91][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97.
[92][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2.
[93][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M].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6.
[94][美]丹尼斯·波特.东方主义及其问题[A],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6-47.
[95][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A],赛义德自选集[C].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8.
[96][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422、32.
[9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57.
[98][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2.
[99][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M].李自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
[100][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10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8.
[10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6.
[103][美]丹尼斯·波特.东方主义及其问题[M].陈永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
[104][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1.
[105][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A],赛义德自选集[C].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2.
[106]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4.
[107][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108][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391.
[109][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风,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396.
[110][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风,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08.
[111][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02.
[112][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06.
[113][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16.
[114][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17.
[115][英]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M].周素凤,陈巨擘译,台北:巨流,200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