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一)惯习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等理论为我们研究话语理论提供了诸多的参考与借鉴,但也有一些局限性。一些学者认为,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具有浓厚的决定论和循环论色彩。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指责布迪厄惯习概念关于能动性的描述是非常抽象的。他认为布迪厄虽然认为惯习具有能动性,但惯习并没有自己的内在的逻辑,只是遵循外部的制约力量和结构,所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具有一种决定论色彩,“正是惯习所具有的这种‘同源相似’特征,保证它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说,保证人们根据外部的结构性力量,既在因果关系-经验的意义上,又在分析-理论的意义上决定已经符号化的内在秩序。”[94]因此,亚历山大认为布迪厄的惯习概念的能动性只处于从属地位,真正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结构。
德·塞图也认为布迪厄的理论具有循环论色彩。他认为布迪厄的理论循环是这样一种运动:从被建构的结构转向一个被假定的现实(惯习),从后者又转向对于被观察的事实的阐释(种种策略和事态)。与结构的可变易性不同,惯习没有自己的运动。它们是结构铭记的所在,是其历史被铭刻的大理石。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任何东西,没有不是其外在性的结果。为了确保其社会结构再生产的理论,布迪厄必须将惯习视为解释与诸种结构相关的社会的基础,其代价就是,为了假定这一基础有稳定性,惯习必须无法被证明,它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是一种恒常的、统一的、连贯的无意识。惯习这一概念已经变成了教条,它确认现实,倾向于总体化。布迪厄这样一个强调主体性的术语,到头来完全失去了主体性的能动含义,对于惯习的崇拜,使得布迪厄看不到个体从事颠覆或者抵抗的可能性,看不到广泛存在的“符号游击战”的日常实践。[95]
布迪厄的解释说:“既然性情倾向本身是由社会决定的,那么好像可以说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个极端决定论者。的确,那种既考虑了位置的效应,又考虑了性情倾向的效应的分析,确实可能被理解为具有难以克服的决定论论调。惯习这个概念揭示的是社会行动者既不是受外在因素决定的一个个物质粒子,也不是只受内在理性引导的一些微小的单子(monad),实施某种遵照完美理性设想的内在行动纲领。”[96]对此,布迪厄比较简明扼要地提到了三个论证理由:“首先,只有处在与某个场域的关系之中,惯习才能实现自身,才能积极有为。同样的惯习根据场域的状态,可能会导向非常不同的各种实践和姿态。其次,作为种种社会条件作用的结果,作为某种历史的结果,惯习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或者出现在增强它的某个方向之中,这也就是当所预期的身体化的结构遭遇到与这些预期符合一致的客观机会的结构时;或者出现在改变它的某个方向之中,比方说,提升或者降低种种期待或渴望(这可能接下来会彻底地引向社会危机)。第三,不光是由于社会轨迹——它总是引向与本来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生活条件——的作用,惯习有可能被实践地改变,而且,惯习还可能通过意识和社会学分析的唤醒而受到控制。”并且布迪厄还举例进行了说明,“要想弄清楚在一定的局势中(如1968年的五月风暴),或是在任何日常的学术情境里,甲教授或是乙教授会怎么做,我们就不仅必须知道,他在学术空间里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还要知道他是从社会空间的哪个原点出发的,又是怎么获得目前的位置的,因为他获得这个位置的方式,就深深地铭刻在他的惯习之中。”[97]
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布弗莱斯也对布迪厄惯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惯习概念具有含糊性和不确定性,虽然惯习概念有助于说明行动者具有创造性、可塑性、模糊性和适应性等性质,又遵循某种规律性,也就是具有实践的逻辑特征的规律性,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抵制这样的诱惑,即不断去寻找对于某些事物的机械的说明,而这些事物很明显就其本性而言并非是机械的。对布迪厄观点的拒阻,其意见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并非像人们本能地相信的那样,源于对机械论的敌视,恰恰相反,乃是源于这样一种倾向,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找到处在行动之中的社会机器的方式,我们可以对于社会有更好的理解。”[98]布弗莱斯的意思是,我们总是认为人的行为或者是遵循某种固有的规律,或者是没有任何规律性,遵循非理性的机制。布迪厄的惯习概念不是前者,即完全遵循某种规律,那么就一定包含着隐匿的因果机制,这是布迪厄没有说清楚的。
社会学家贝尔特认为,布迪厄对惯习概念的论述不透彻,“这些主张请求说明,而不是提供说明。比方说,你怎样说明在个人生涯里性情的可塑性,或者着眼说明习性调适于客观的结构条件?考虑到布迪厄对简洁的理论体系营造抱有敌意,他可能会把这些问题作为仅是抽象的理论家苦恼的幻想营造术打发掉。但是,对那些期望理论充分回答‘为什么’或‘如何’问题的人来说,那种反应显然注定是不令人满意的。”[99]虽然很多学者指出了布迪厄惯习概念的不足之处,但是世间本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我们也不能要求某个概念或理论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布迪厄的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布迪厄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在资本理论方面,虽然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也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
首先,布迪厄资本理论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困境。现代越来越个体化的社会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愈加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行为越来越理性化,使得人际关系趋于淡漠,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大多建立在能否获利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团体、社会、国家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就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由原来联系较为紧密的血缘集体,不断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的和越来越城市化的国家集体。随着这种转移,单个的人就越来越脱离了原先密切的、地域性的血缘和庇护群体。在庞大的、高度集中和不断城市化的国家里,单个的人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依靠自己谋生立业,“人们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为自己做出决断。”
此外,个人也越来越多的占有着可供支配的、可利用的资源,人们不愿建立社会资本。当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流动增加也使得人们不愿在某个地方对社会资本做过多的投资,人们只是在必要时才对社会资本进行短期的、功利性的投资。现代越来越个体化的社会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非常困难,这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外部困境。
其次,布迪厄资本理论也面临理论自身困境。布迪厄资本理论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社会资本概念来自经济学,而经济学大都是从是否获利或是否增值的角度来谈论资本。因此,引入社会资本以后,人们仍然会在这样的意义上来使用社会资本,这在微观层面上是比较普遍的。微观社会资本经常被用来指能为行动者带来收益的、持续稳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强调的是个体对有意投资的关系资源的利用。经过社会资本概念的拓展,虽然社会资本不再仅仅表现为能为行动者带来收益的、持续稳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它甚至上升到了社会规范、文化、信任及社群、团体发展的层面上,但是这样一个来自经济学的概念总会关注社会资本的经济功能。目前,大多数人依然会关注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社会资本的含义已经超越了钱与物的范围,但人们还是会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总之,社会资本是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有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境。
当然,场域、习性、资本作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试图借此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布迪厄的基于场域、习性、资本的社会学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话语理论提供新的视角,打开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另一扇大门。
布迪厄认为,话语与符号是一种“温和的暴力”(the gentle violence)。无论是他对教育场域的研究,还是对文化、艺术的社会学分析,甚至他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反思,都和话语及其符号暴力的问题密不可分。美国学者华康德(Loic Wacquant)甚至认为,“布迪厄的全部社会分析都可以看作是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关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是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换的过程”。[100]布迪厄以实践理论作为其方法论的后盾,从批判结构主义的“学究谬误”(scholastic fallacy)式的语言观切入论题,犀利地抨击形式主义的结构语言学,质疑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复杂的话语实践和运用总是卷入权力和资本的不平等的分配过程,受其形塑和挤压。社会学家对话语的关注应该更集中于语言实践的彼此交流,以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形式对语言交流的影响。布迪厄深受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的影响,主张打破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桎梏,将话语置于实践中考察其功用,注重语言和社会实践,尤其是话语和权力的亲密关系,从而将语言的社会哲学研究推到当代思想前沿,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力度。
布迪厄认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平等,在探究产生不平等的根源时,他并不把根源仅仅归结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而是找到了更为隐蔽的原因——惯习。惯习决定人们的品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布迪厄还认为神圣的教育系统充当了再生产不平等状况的机构,从而使特权阶级更有利于世代维护他们的统治。人们通过教育获得了进入各种场域的入场券,而那些处于统治阶级的子女更容易进入名牌高校,握有进入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较多的场域的文凭,进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而获得名牌高校的文凭是被统治阶级的子女需要经过非凡的努力才能得到的。究其原因,这种阶级地位的世代传承都是由惯习决定的,惯习决定统治阶级的后代更有利于进入精英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注释】
[1][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4.
[2][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4.
[3][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5.
[4][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7.
[5][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6.
[6][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74.
[7][法]皮埃尔·布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223.
[8]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30.
[9][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0.
[10]刘欣.阶级地位与市场机遇:韦伯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3(5):70-73.
[1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赵旭东,齐心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3.
[12]刘欣.阶级地位与市场机遇:韦伯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3(5):70-73.
[1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2.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赵旭东,齐心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6.
[15][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0.
[16]刘欣.阶级地位与市场机遇:韦伯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3(5):70-73.
[17][美]戴维·斯沃茨著.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3.
[18][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0.
[19][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39.
[20][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87.
[21][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22][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1.
[23]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84.
[24][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25][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4.
[26][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4.
[27][英]帕特里克·贝尔特.20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0.
[28][英]帕特里克·贝尔特.20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0.
[29]张一兵.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1-8.
[30][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M]下卷.李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8.
[31][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
[32][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M]下卷.李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00.
[33][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
[34][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6.
[3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7.
[36][法]菲利普·科尔库夫.新社会学[M].钱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37][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1.
[38][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5.
[39][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5.
[40]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32.
[41][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84.
[4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21.
[43][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8.
[4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29.
[45][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5.
[46][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98.
[47][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134.
[48][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4.
[49][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2.
[50][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2.
[51][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5.
[52][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
[53][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54]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81.
[55]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92.
[56][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1.
[57][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5.
[58]侯均先.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62.
[59][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0]朱伟珏,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6):83-88.
[61]朱伟珏,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6):83-88.
[62]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3(6):32-44.
[6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5.
[64][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6.
[65]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3(6):32-44.
[66][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4.
[67][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3.
[68][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4.
[69][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5.
[70][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4.
[71][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4.
[72][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2.
[7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8.
[74][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1.
[7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2.
[76][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9-180.
[77][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58-159.
[78][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1.
[79]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59.
[80]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372.
[81][法]皮埃尔·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
[82][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6.
[83]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375.
[84]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23.
[85][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9.
[86]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330.
[87]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
[88]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331.
[89]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331.
[90][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0.
[91]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1.
[92][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
[93][法]皮埃尔·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
[94][美]杰夫瑞·C.亚历山大.世纪末社会理论[M].张旅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7.
[95]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Translated by Steven F.Rendall.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45-60.
[96][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81.
[97][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81.
[98]Pierre Bourdieu.A Critical Reader[M].Edited by Richard Shusterma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9:62.
[99][英]帕特里克·贝尔特.20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9.
[100][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