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话语形式,着力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二、创新话语形式,着力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弗拉基米尔·阿尔乔莫福曾指出:“信息是一种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武器。它可用来颠覆政权。”网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新传播载体,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新变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同时也突显了科学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只有掌握传播规律,创新话语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广大人民群众话语的相互交流,才能真正确立虚拟世界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要主动依据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互动性、平等性,跳出传统说教式的单向灌输式的话语方式,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广大人民群众话语的互动交流,在思想交流中达成价值共识。胡锦涛指出:“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我们要主动分析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将虚拟空间的隐性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显性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起的手机互动平台短信投票方式、大型网络和微博互动活动、先进典型的虚拟宣传平台等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信服力、控制力。

当前,话语体系建设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话语形式呆板、空泛化。话语体系的完善尽管需要学理的支撑,但是学理性不代表教条化、口号化,必须促进话语形式的转变和丰富,要促进理论话语形式向实践话语形式转变,要促进大众化、生活化话语形式的丰富。目前,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大多以理论话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形式为主,这些话语形式在一定的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致使某些话语脱离了生活实际,不仅晦涩难懂,更容易造成人们的逆反感。因此,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时,不能固守封闭,而要不断地更新、调适,“要研究话语体系的创新,注意将文件语言、书面表述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学术话语、通俗话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同时,要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话语,贴近人们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的问题,不断根据需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内容,使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形式不断生活化、现实化,尽量地“接地气”,让人们真正听得懂。正如艾思奇强调的那样:“我们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听得顺的是日常的俗话。所以最妙无过于用一句俗话来开始。”

如何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起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的效果?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形成更合理、更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是为了与人民建立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价值规范为人民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

从“严肃高冷”向“活泼亲和”转化。以往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生硬刻板,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文件到文件,严肃有余,亲和不足,易令人们反感,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宝藏缺乏通向青年心灵的钥匙,因此,我们要把握人们的思想脉搏,贴近青年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去阐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枯燥,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

从“一元表达”向“平等交流”转化。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思潮碰撞,尤其是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和自主意识较强,但阅历尚浅、涉世未深,易受消极思想的影响、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如此情况下,如果教育者仅仅是“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缺乏与人们的深入沟通,那么人们就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尊重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惑,加强正面引导和交流对话,提高他们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从“被动教化”向“自觉内化”转化。只有符合民众诉求的国家意识形态才会促进公民政治知识的获得和对政治的判断和评价,反之则会消解公民政治知识的获得和对政治的判断和评价”[2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应围绕人民实际需求,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关键;要结合人民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在唱响意识形态主旋律的同时表达人民想表达的话,解决人民所困扰的难事,在满足人民合理诉求过程中变被动教化为自觉内化,促进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从“灌输”向“渗透”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必须将理直气壮的“灌输”与日常生活的“渗透”结合起来。要坚定不移地正面“灌输”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发展一步,理论灌注就跟进一步,认识理解就深化一步。同时,又要通过人民日常生活细流渗透,通过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思想教育训练和日常管理之中,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生活性教育、公民性教育、人性教育结合起来,使人民在潜移默化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从“听得到”向“听得进”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运用人们容易理解、可以信赖的语言,不仅要让人“听得到”,更要让人“听得进”。这需要转换话语方式,吸收大众话语,创制亲近性文本,要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袖人物作出了表率,如毛泽东同志的“三大法宝”“三座大山”“糖衣炮弹”等话语,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压舱石”与“助推器”、“钙”与“软骨病”、“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生动形象接地气、便于理解和传播的话语。这种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更容易让群众听懂和信服。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形式,有利于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