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文期刊文献
[1]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当代思潮》2000年第12期。
[2]王吉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倾向及解决对策》,《发展论坛》2001年第5期。
[3]敖带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攀登》2010年第1期。
[4]孟浩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要求》,《党建研究》2009年第4期。
[5]秦维红:《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与对策》,《思想政治研究》2009年第5期。
[6]刘雷、王发龙:《信息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第2期。
[7]余宝刚:《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8]张骥、程新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9]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10]包仕国:《全球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8期。
[11]樊瑞科、金彦龙:《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12]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13]方延明:《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4]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世纪桥》2003年第3期。
[15]梁计牛:《因特网与青少》,《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6]孙百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17]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18]沈志军:《网络化起势中的高校校园媒体建设》,《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9]乌尼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20]赵春苗,曹鹏:《意识形态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党建》,《高校党建》2009年第12期。
[21]谢松明:《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重庆工学院》2008年版。
[22]李崇富:《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3]卢新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4]汝绪华:《话语权观的流派探微》,《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5]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26]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7]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28]赵兴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29]韩健鹏:《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30]张健:《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1]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2]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33]秦廷华:《要有自己的民主话语权“中国式民主”——关于民主话语权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10期。
[34]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35]王慧星、李克铁:《话语权的重构——论经济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及其对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6]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年第9期。
[37]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38]蒋新卫,程世平:《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9]唐忠宝:《意识形态之谜的历史求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初探》,《学术论坛》2011年第9期。
[40]曹国圣:《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和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1]唐勇、王进:《20世纪初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话语权地位的变迁》,《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5-6期。
[42]周定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在重庆争取舆论话语权的技巧》,《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1、2期。
[43]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44]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理论导刊》2006年第12期。
[45]曹国圣:《从话语权视角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走向》,《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46]刘虎:《大众传媒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7]杨文华:《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8]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长白学刊》2006年第3期。
[49]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50]杨昕:《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科纵横》2012年第7期。
[51]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52]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53]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54]戈士国:《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兼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
[55]揭晓,陈卓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力基础与实现路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56]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
[57]曹国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代中国的重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58]梁孝、童萍:《话语权:社会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的焦点》,《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
[59]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0]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61]刘军:《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多重挑战》,《人民论坛》2013年第3期。
[62]李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话语维度与话语权构建——基于意识形态话语功能的探讨》,《前沿》2013年第1期。
[63]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权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64]薛梅:《国产大片应该成为捍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武器——国内外电影意识形态比较研究》,《电影评介》2007年第9期。
[65]潘桦、史雪云:《从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策略看主旋律影片的策略演变与回归》,《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
[66]魏建国:《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理论月刊》2014年第2期。
[67]甄红菊:《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路径探讨》,《社科纵横》2012年第11期。
[68]周一平、张华:《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69]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理论探索》2013年第6期。
[70]黄旭东:《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71]杨昕:《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探索》2014年第1期。
[72]朱蓉蓉、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问题刍议》,《江苏高教》2010年第3期。
[73]杨建军、李姝丽:《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4]王勇:《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探索》2011年第2期。
[75]罗承选:《关于新时期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战略思考》,《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76]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8期。
[77]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78]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2期。
[79]黄一玲、焦连志:《“网络化生存”状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
[80]蒋尊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1]邓磊、崔延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82]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3]杨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4]周宏:《论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85]张宽:《Discourse(话语)》,《读书》1995年第4期。
[86]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求实》2007年第3期。
[87]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哲学动态》2008年第9期。
[88]杨俊蕾:《文化全球化中的民族话语权》,《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89]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90]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91]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92]于丹:《意识形态概念和政治功能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2期。
[93]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4]邢贲思:《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95]王晓升:《重新理解权力》,《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96]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
[97]张寿强、李兰芬:《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的境况及其建构》,《学海》2010年第6期。
[98]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99]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求实》2006年第7期。
[100]李磊明:《以“三贴近”创新报纸理论宣传》,《新闻战线》2004年第6期。
[101]房玫:《关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102]李合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3]聂圣平:《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求实》2012年第6期。
[104]莫岳云等:《西方的渗透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5]赵曜:《世界格局悄然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红旗文稿》2012年第1期。
[106]丁军、杜宝玲:《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消极后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
[107]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3期。
[108]李春林:《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浅议》,《国防科技》2007年第6期。
[109]胡文涛:《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构成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0]张力、白洁:《互联网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期。
[111]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5期。
[112]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知识》2004年第5期。
[113]王炳林,褚素丽:《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前线》2013年第10期。
[114]高峻等:《意识形态建设直面网络化》,《瞭望》2004年第25期。
[115]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16]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117]阎真:《时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说说沧浪之水》,《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
[118]刘昌明:《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政治认同新趋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2期。
[119]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0]桑玉成:《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0期。
[121]邓磊、崔延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122]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当代思潮》2000年第4期。
[123]姜正国、谭吉华:《论增量创新——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24]刘林:《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125]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26]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2期。
[127]邓景、唐韬:《试论网络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6期。
[128]王淑文:《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教书育人》2008年第4期。
[129]张静、吴荣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基于人学生理论社团的思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130]徐锐、秦凯丰:《高校学生理论性社团建设实效性探析——对上海大学人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建设案例的思考》,《煤炭高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31]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32]严耕、陆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前线》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