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话语理论与方法的局限

二、福柯话语理论与方法的局限

(一)话语直观方法的越位

福柯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家”,恰恰相反,胡塞尔的现象学主体是福柯的批判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在福柯的著作中却能够发现某些类似于现象学的方法,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将之称为“话语现象学”。

“话语现象学”是指福柯在话语理论中使用了一种“悬置”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福柯建立了他的“实证主义”。大致来讲,无论是“话语-世界”层面的话语还是“话语-话语”层面的话语,都是通过一种可称为“话语直观”的方法得到的,在《话语的秩序》中,福柯将这种直观方法推展至“话语控制系统”,而在“话语-权力”层面中,话语直观方法又转换为“权力直观”方法。这种分析话语的方法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上述两个悬置的步骤都是基于一种“历史分期”之上,而这种分期是令人怀疑的。福柯往往将自己的著作分成三部分:文艺复兴时期或前古典时期(17世纪之前)、古典时期(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现代(19世纪之后),但其依据何在?

第二,福柯对于话语的总体性、本源和说话者的“悬置”的解释是不彻底的。福柯为了反对“先验主体”的“臆造”,将话语视为其本身,斩断它的“主观性”,揭示它的“实证性”,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有力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不可能贯彻到底的。首先,有无可能仅仅从“功能”一个角度看待话语而不考虑它还存在的其他可能方式如“意义”?其次,福柯反对那种线性连续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必定反对与这种因果关系密切相关的“起源”,所以无论是对疯癫话语的分析,还是对于科学话语的分析,人们总能感到一种悬置起源的对于话语的“直截了当”的描述。但是,在对话语的功能所进行的描述中,人们却分明看到了另一种因果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起源”,这就是话语的功能之展现本身。最后,福柯对于先验主体的反对当然是有其批判性的意义的,但是福柯真的摆脱了他所批判的“说话者”了吗?

第三,福柯对于话语的真理性的悬置并不是出于他对于那种“真理性”的研究,相反,福柯对于话语真理性的讨论是基于对于真理性的悬置之上的。这就是说,福柯实际上并不想讨论认识论上的“真理”,他只对“真理”的功能感兴趣。这样,福柯实际上就进行了“双重还原”:一方面,他将话语所宣称的“真理性”进行了悬置;另一方面,他对“话语本身具有的真理性”也进行了悬置。在福柯将话语所宣称的真理性进行悬置时,他的方法也不过是与胡塞尔的方法“类似”而已,也就是说,福柯对于真理的悬置是对于考察对象本身的直接把握或“直观”。

在福柯那里,话语的意义也被悬置起来的。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史实”,不管“真实”还是虚构,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福柯只关心它们的“功能”。福柯特意向人们强调这种“虚构”的重要性,甚至颇为夸张地“承认”自己所写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当然,福柯并不是要编造“历史”,他对“历史”或“历史的真相”根本就不感兴趣,如果他的著作中不断牵涉到“历史”并不断虚构历史的话,那么只是因为他对自己所叙述的历史——毋宁说自己所虚构的历史的实际“作用”和“效果”感兴趣。如果福柯是用这种虚构为自己的某个观点作论证的话,这种方法当然颇为有趣,但福柯实际上却是要通过这种虚构的历史“展示”出某种“真实性”,这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话语直观方法在福柯60年代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话语的秩序》之后,这种方法出现了变化。这就是,“直观”的对象不再仅限于话语了,而“话语网络”与权力也同时成为直观的对象,直观方法越出了话语层次,进入非话语实践,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直接进入对于话语“控制系统”的描述。这样,人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断裂:从话语到控制系统的断裂。如果说在《知识考古学》中,“话语本身”是通过一系列的悬置而获得的话,那么在《话语的秩序》中,话语控制系统则是以一种含混不清的、甚至是武断的方式直接获得的,人们有理由对这种话语模式表示疑惑。

就福柯话语直观方法的第二个方面的转换来说,我们可以将这种转换的方向视为“水乳交融式”的话语-权力系统。在这种模式下,话语网络与权力策略交织在一起。从福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这种“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在《规训与惩罚》中,话语与权力的交织形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网络,即话语与一种虽然不同于法律权力(因而具有扩散性和积极性),但却像法律权力一样指向一个方向(罪犯)的权力水乳交融、不可分开。而在《性经验史》第一卷中,这种单向度消失了,话语与权力两种网络形式实现了多向度(甚是全方位)的交织,权力不再是权力发出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单向关系了,而是有“来”有“往”、不断往复的关系网络,在前一种情况下,话语之于权力的交融,犹如水乳的混合一起泼向一个方向。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如不断搅拌中的水乳的混合。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的问题:福柯还是那个德勒兹所说的“新型的档案员”吗?如果说福柯在运用他的“知识考古学”方法时“面向话语本身”的话,福柯在“谱系学”中则不再坚持这一原则了,此时,他所面向的不是话语本身,而是“经验本身”。福柯所说的“经验”是指“文化中知识领域、规范形态和主体性形式之间的相关性”,[139]是“外在性”的而非“内在性”的经验。福柯这里所说的“知识领域”其实就是指话语网络。可以看出,福柯此时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化了,权力和主体进入“直观”方法之中,确切地说,真正进入“直观”方法中的只有“权力”,“主体”是随着权力一起进入的。

(二)谱系学分析的困境

福柯的谱系学过于追求“客观性”,而忽略了意义和价值。其实,福柯并没有追求所谓的“客观性”,也没有忽略意义和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福柯着重强调了两点:第一,他把关于“怎样”的问题放在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上,并不意味着他想取消“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避开这两个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倾向,也就是说,关于“怎样”的分析悬置了“权力的存在”这一信念以及与这一信念相联系的对于权力的“起源”、“基本性质”和“表现形式”的追问;第二,他并没有提出一种“宿舍论”,并没有将权力变成一种“神秘的实体”,而只是想描述一种“事实框架”,这种框架虽然具有经验意味,但只是一种进行批判性考察的方式。因此,福柯所追求的并不是什么“客观的”权力,而是用一种“直观”方法对那种包罗万象的“权力”观进行批判。如前所述,福柯的谱系学方法所要回答的,其实是有关“启蒙”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必定内在地包含着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可称之为“启蒙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比较一下《性经验史》中所描述的“权力”与《知识考古学》中所描述的“话语”及“陈述”,就能够发现,两者居然存在颇多类似之处:它们都是一定功能的展现(因此对于它们应当“怎样”而不是“是什么”);它们都是非起源、非连续的(因此应当问它们“居于什么状况”,而不是“它们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这样,那么,谱系学方法会不会存在与考古学方法类似的问题呢?也就是说,这会不会也是一种“不彻底的现象学呢”?

可见,福柯的谱系学方法不仅没有抛弃话语分析方法,反而内在地包含了话语分析,其中必然要使用考古学中的话语直观方法。因此,谱系学的话语直观方法所遇到的基本的问题考古学中依然存在。

在70年代,福柯研究的“谱系学”问题并没有被取消,而是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而存在,不过此时权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考察范围扩大的问题,也带来一个基础性的方法论问题,这就是话语直观与权力直观的关系问题。无论是《规训与惩罚》,还是《性经验史》(第一卷),都将对于权力的直观放在第一位,即首先考察权力的“怎样”的问题。至于话语直观,则是以权力直观为条件的——通过对于权力的直观而达到话语直观、并通过话语直观确立话语的基础性地位。如果福柯不强调话语的“实证性”,不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坚持对于话语的“能指”与“所指”的悬置的话,那么福柯的这种方法或许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问题恰好就在于福柯对于话语直观方法的坚持。如果说通过直观而得到的“复杂的策略性处境”即权力关系来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话语网络、必须以后者为前提条件的话,那么权力直观本身就是对于话语直观方法的直接背离,因为这里话语只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话语,而不再是档案的话语。因此,这种话语并不具有档案中话语的“实证性”,也就是说,从权力分析到话语分析,只能是一种推展,而不可能是另一种“直观”。福柯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他对于与权力的关系勾连在一起的话语网络的描述是基于权力的经验直观之上的;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摆脱这种经验直观,使得话语网络成为考古学意义上话语直观的直接结果,这样做就是为了不使话语成为“权力”的“产物”,而成为与权力水乳交融的混合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直接的问题,即,当福柯将经验确定为“知识-权力-主体”三维结构时,他如何能够进入这个结构?权力直观方法被福柯当作进入经验结构的途径,但是由于这种直观所得到的就是它与话语的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要求“话语”是通过话语直观而得到,但这种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通过权力直观而派生出的话语只可能是权力的产物。造成这个悖论的原因在于,福柯并没有意识到,他所谈的话语是经验直观的产物,而不再是“话语形成”的产物。因此,当福柯认为必须把话语看作一系列不连贯的片段和散漫的要素并可以在不同的战略中起作用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策略作用”或“战略作用”根本就不应当和“散漫的要素”并置。

【注释】

[1][英]麦克唐纳.言说的理论[M].陈璋津译,台北:远流,1990:11.

[2][英]特雷·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4.

[3][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

[4][法]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2.

[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2.

[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

[7][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

[9][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2.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0.

[11][英]特雷·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4.

[12][法]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

[13][英]拉曼·赛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

[14][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1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

[1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样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

[17][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68.

[18][德]曼弗雷德·弗兰克.论福柯的话语概念[M].陈永国译,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4.

[19][日]渡边公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M].周维宏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51.

[20][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2.

[21][德]曼弗雷德·弗兰克.论福柯的话语概念[A].陈永国译,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6.

[22][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4.

[23][德]曼弗雷德·弗兰克.论福柯的话语概念[A].陈永国译,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9.

[24][英]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25]赵一凡.结构主义[A].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55.

[26][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97.

[27][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60.

[28][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61.

[29][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65.

[30]William,Glyn.French Discourse Analysis:The Method of Post-structural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30-31.

[31][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70.

[32][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8.

[33][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3.

[34][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8.

[35][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7.

[36][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01.

[37][法]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5.

[38][英]特雷·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39][英]拉曼·赛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7.

[40][法]杜梅泽尔.从神话到小说:哈丁古斯的萨迦[M].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47.

[4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5.

[42]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trans.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48.

[43][法]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2.

[44][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5.

[45][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3-94.

[46][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9.

[47][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08.

[48][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0.

[49][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5.

[50][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0.

[51][法]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连释学[M].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62.

[52][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6.

[53][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65.

[54][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9.

[55][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5.

[56][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6.

[57][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28.

[58]Sara Mills,Discours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65.

[59][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

[60][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9-10.

[61][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

[62][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1.

[63][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3.

[64]Foucaultj Michel.“The Order of Discourse”,in Young,R.ed.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1:224.

[65][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8.

[66][法]福柯.话语的秩序[A].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67][法]福柯.性的历史[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3.

[68][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2、43.

[69][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

[70][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

[71][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23.

[72][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

[73][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8.

[74][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2.

[75][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

[76][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9.

[77][瑞士]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1.

[78]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65.

[79][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03.

[80][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05.

[81][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18.

[82][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6-47.

[83][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

[84][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7.

[85][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67.

[86]Foucault,Michel.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ed.Colin Gordon.The Harvester Press,1988:196.

[87][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1-182.

[88][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4.

[89][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3.

[90]See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ed.Colin Gordon.The Harvester Press,1988:118.

[9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7.

[92]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1.

[93][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

[94]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 7.

[95]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447.

[96][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

[97][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

[98][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57.

[99]Stuart Hall,‘Foucault:Power,Knowledge and Discourse’,in Jaworski and Coupland,eds.The Discourse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9:80.

[100][美]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罗·拉比诺.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途释学[M].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272.

[101][美]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罗·拉比诺.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途释学[M].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272.

[102][美]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罗·拉比诺.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连释学[M].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277.

[103][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3.

[104]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6.

[105]See Sara Mills,Discours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32.

[106][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0.

[107][美]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罗·拉比诺.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连释学[M].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281.

[108]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438.

[109][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2.

[110]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1972-1977,Gordon ed.,Brighton:Harvester,1980:119.

[111][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6.

[112][法]福柯.性经骑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2-63.

[113]See Sara Mills,Discours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26.

[114]杜小真编选.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81.

[115]刘哈.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D].南京大学,2008:71.

[116][法]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

[117][法]福柯.我的身体,这纸,这火[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83.

[118][法]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20.

[119][法]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0.

[120][法]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9.

[121][法]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9.

[122]莫伟民.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J].复旦学报,2001(9):76-82.

[123][法]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9.

[124][法]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62.

[125][法]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9.

[126][法]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46

[127]莫伟民.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J],复旦学报,2001(9):76-82.

[128][法]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492.

[129][法]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04.

[130][法]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61.

[131]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8.

[132]Sara Mills,Discours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84.

[133]Sara Mills,Discours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84.

[134][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

[135]Caroline Ramazanoglu.ed.Up Against Foucault:Explorations of Some Tensions between Foucault md Femin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23.

[136]Weedon,Chris.Feminist Practice andPoststructuralist Theor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131.

[137][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2.

[138][法]福柯.权力与性[A].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7.

[139][法]福柯.性经验史[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