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要在政治立场、学科规范、社会情怀、话语范式之间找到契合点,科学的、正确的宣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实在在引好路。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把坚定师生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上狠下功夫,自觉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并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因为高校教师不仅是青年的知识上的老师,而且也是青年的人格上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年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仿效的对象,会对青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老师要具有率先垂范、严格自律的素质,不仅要以言立教,更要以身立教,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感召青年的心灵世界,在教授青年知识的同时,把青年培养成为有德之人。高校应以师德师风建设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形成党员干部引领带动、师生员工个个参与、人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在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时部署,进行年度检查,想方设法调动教职工“三育人”的积极性,将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让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动学校建设和改革。高校在学校“三育人”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大力倡导先进人物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精神,弘扬尊师重教、学习先进和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通过召开青年教师与知名教师座谈会、青年教师与青年代表交心会等,交流“三育人”工作体会和科研工作经验,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系列活动,激发教职工的爱国、爱校热情;通过开展“十佳女教职工”评选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年度工作述职、考评及评优工作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2)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列宁曾经指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青年‘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6]邓小平1987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胡锦涛总书记于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必须建立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教师队伍。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教师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师作为生活在既定社会制度下的社会成员,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对象。另一方面,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又是意识形态控制的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而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灌输。要发挥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教师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在我国,教师承担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一使命决定了教师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各科专业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是影响高校青年意识形态的最主要群体。对高校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高校只有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武装师生头脑,并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使广大师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把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占据高校这个教学科研的主阵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当老师具有坚定的信仰时,青年才能信服老师所讲的信仰。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讲给青年听,青年的接受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深刻的理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实实在在地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由内而外的生发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同西方暂时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做斗争的有力武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醒我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高校的教师也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这样我们在教育青年的过程中才能理直气壮,才能使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

第二,锻炼过硬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思想作风的总和,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牢记党的宗旨,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上要保持清醒和坚定。然而,现在高校中有一些的教师政治责任感不够强,政治信仰不够坚定,政治鉴别力也比较低,在课堂上常常发牢骚,讲怪话,言行举止不能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不讲政治、不讲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头脑里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