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主流话语的理论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需要一批具有崇高信仰、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善于通过实践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队伍是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大众化的智力支撑,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理论工作者,关涉到党和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2]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者,必须有这样的状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必胜的信念,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坚决行动;既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会因为前进中的挫折而对信仰有所动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未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树立必胜的信心。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坚定的信仰的感召力也是无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只有通过树立坚定的信仰,才能激发理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将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同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机统一起来;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体现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情感上,体现在理论研究成果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上,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贡献之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大众,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走向民众,被民众接受、认同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大都处于“遮蔽”状态而隐藏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之中,要想使这些基本原理“澄明”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回到”和“重读”马克思的过程。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才能自如地、准确地用通俗语言来诠释学术理论,才能创造和形成被普通群众接受的通俗语言,进而使经典走进大众生活,形成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时,从内容、形式和语言上都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需求,用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族气息的语言和文字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不是制造晦涩的专业术语来迷惑人,而是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文字教化人,降低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门槛,让民众更加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还要具有“民族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熟悉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以实践为载体诠释马克思主义。适合大众需要的话语形式是由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派生出来的,恰当的话语形式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也更容易为民众所认同。列宁指出:“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较好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3]话语形式不能脱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内容,现实的实践决定话语形式。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意识形态话语形式的重要内容,话语形式是对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理论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学术层面,应深入到关注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向实践,走进社会,离开实践层面,否则,任何研究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和实践上依据马克思主义要求去做,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也不会接受只有理想而缺乏现实性的理论,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诠释科学理论的价值,通过实践,向广大民众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使民众在所见所闻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使马克思主义走进民众的内心。
今后几十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引导民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