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建设
刘延东同志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23]。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我党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权必须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为重点。
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或者执政党都要对它的国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尽力推崇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大学生开展课堂教育。高校必须想方设法让这类课程真正为大学生所喜欢,并能成为他们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使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我们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
(一)精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但该方面的课时量却相对比较少,这就需要在教材内容上精取,将根本的、基础的内容选出来。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应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讲解要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意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讲解方式。合理的内容安排与讲解方式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相信它、实践它,并作为一种信念深入同学心中。
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教师对经典与时代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须加以准确把握。就经典与时代的关系来说,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块内容,因而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来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既要敢于解放思想,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言,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的转化,并能促进科研的进步。所以,授课教师要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方面下功夫,在教学的深度上下功夫,在教学的广度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创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授课教师不仅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而且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吸收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精华,并与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形成强大的教学磁场。如何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这是教学中需要教师时刻思考的问题,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究精神。考虑到这一点,授课教师就必须课前精心准备,并将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而不是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多媒体是一种常用的现代教学工具。教师在教学课件中要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现代媒介,这样就能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和生动,并使学生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长久,联想得更丰富,创造性更彰显。但并非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表现,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确定多媒体使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并且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成为简单的“放映员”,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既然高校已经与社会融为一体,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