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四、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处于这个阵地的最前沿,直接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任务。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将从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体系、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推动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让思政课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要抓住机遇,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工作方案,加强统筹规划,大胆创新,整体推进,综合施策,实现思政课建设的突破性进展。高校要从有利于讲好课,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出发点,将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讲出理论的力量、真理的魅力,不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要把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基础,是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各高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做好学科规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高校必须明确学科功能,将服务思政课教学科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培养培训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教育的专门人才作为学科的重要任务;要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特点,研究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自觉把学科研究方向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上来,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新进展,围绕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研究;要着力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主线,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拿出理论性、阐释力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讲出理论的力量、真理的魅力,用科学理论说服学生、教育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管理,使其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研究方向和重点的规定,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队伍。

三是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是独立设置的、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各高校要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建设,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重点二级机构建设,纳入学校重点二级机构建设规划。教育部将加强督查,推动各项政策要求的落实。其次,要加强硬件建设。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公条件不低于其他相关院系。再次,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学院各项工作规范运转,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展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独特魅力和良好形象,要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凝练学院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精神在大学文化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要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学院党委(总支)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高校知识分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党的工作,不断增强支部活力,提高师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