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话语的概念
第一节 话语的概念
第二节 话语权的概念
第三节 话语理论流变
一、话语理论在语言学与语文学领域的流变
二、话语理论在哲学领域的流变
三、话语在其他学科的流变
第二章 福柯话语理论
第一节 福柯话语理论的背景
一、索绪尔的语言观:对语言与言语的区分
二、列维-斯特劳斯论神话话语理论对语言和言语的超越
三、本维尼斯特的话语理论: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向
四、杜梅泽尔的神话学与康吉汉的“科学史”
第二节 福柯话语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福柯的“话语”概念
二、话语的形成与控制
三、话语、权力、知识之间的联结
四、话语与真理、意识形态
第三节 福柯话语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福柯话语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二、福柯话语理论与方法的局限
第三章 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
第一节 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背景
一、布迪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渊源
第二节 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惯习、场域、资本的概念
二、惯习、场域、资本的相互联结
三、阶级与分层: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实践
第三节 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贡献
二、布迪厄的惯习、场域、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第四章 劳克拉和莫菲话语理论
第一节 劳克拉和莫菲话语理论的背景
一、拉克劳与莫菲话语理论的社会背景
二、拉克劳与莫菲话语理论的理论渊源
三、对本质主义与领导权的解构
第二节 劳克拉和莫菲的话语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拉克劳和莫菲话语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拉克劳和莫菲话语理论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三、拉克劳和莫菲话语理论与多元的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节 拉克劳与莫菲的话语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一、理论贡献
二、拉克劳、莫菲理论的局限性
第五章 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
第一节 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的背景
一、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社会背景
二、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基础
三、对现代公共行政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节 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能量场
二、公共话语正当性
三、公共话语的形式
第三节 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贡献
二、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的局限性
三、泰·米勒的公共话语理论的启示
第六章 其他学者的话语理论
第一节 保罗·利科的话语理论
一、保罗·利科的话语的理论渊源
二、保罗·利科话语的主要内容
三、话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
一、哈贝马斯话语的概念
二、哈贝马斯话语理论的基础
三、哈贝马斯话语理论的应用
四、哈贝马斯话语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萨义德的话语理论
一、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
二、萨义德对福柯话语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三、回到话语理论:“福柯模式的殖民话语”
第七章 话语理论的启示与实践
第一节 培育话语的主体,畅通话语渠道
一、加强主流话语的理论队伍建设
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四、加强网络空间的主体的互动,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
五、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优化话语的主题,丰富话语内容
一、丰富话语的内容
二、创新话语形式,着力转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第三节 拓展话语的载体,提升话语效果
一、构建新时代宣传工作大平台
二、构筑全媒体话语平台
三、积极占领网络高地,以网络范式塑造话语风格
四、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建设
六、积极利用和开发话语的传播其他载体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外文译著
三、中文书目
四、中文期刊文献
五、报纸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