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占领网络高地,以网络范式塑造话语风格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行业重新审视、改造、提升的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世界观的一场革命。[22]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互联网催生意识形态传播新格局,众声喧哗成为网络舆论场新常态。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开放的数字平台,任何一个个体、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网上舆论格局日趋复杂。互联网日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汇聚地,既是国家主流声音的发声地,也是众声喧哗的舆论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对互联网技术和话语权的垄断,输出的执政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们在与网络交互作用中获得极大自由的同时,也使意识形态在原有基础上也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
首先,要正面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弘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凝聚人们思想共识,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网络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探索满足不同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有生命的理论必须依附于现实的器物上,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只体现在文件、报告或者论文课题中,领导不听、党员不信、群众不闻不问,那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特别关注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利益诉求,尽可能地用人民群众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依赖,进而自觉认同、接受并积极维护。
其次,要抵制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和谐的声音。对网络上存在的多种意识形态声音,我们始终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允许多元意识形态并存。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意识形态并存是客观现实。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一味打压,要对各种声音进行辨识,在抵制别有用心之人的有害信息、反动信息的同时,对存在于普通民众之间的多种声音可以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干扰与侵蚀。在此现实下,舆论引导工作不再是追求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是在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尊重差异,承认不同,凝聚共识,这是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向。
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从“元芳,你怎么看”的元芳体,到“本宫,说人话”的甄嬛体,网络语言有其爆发、演变和消解的规律,网络宣传的话语风格也要在充分利用和转化网络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塑造。首先,掌握网民的话语习惯。一定的社会空间形成的话语习惯不同,直接影响其话语风格的塑造,只有认真地了解和分析不同网域网民的话语习惯,才能从中透视网民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评估网民的价值认知水平。不同网民上网的目的不同,追求的价值获得也不同。根据网民网络视点的关注度进行分类,以其对政治的冷漠或热衷程度进行政治价值评价,有助于因人制宜地进行话语范式分类转化。最后,充分拓展话语传播渠道。在不同领域,网络宣传语言风格不同,传输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力较差的网民,传播的语言方式要求更加灵活和轻松,视频、声音传输应多于文字传输,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关注、政治意识较强的网民来说,他们对“正统”的网络语言认同度较髙,这就要求给他们传输更多深层次的话语知识,尽量避免娱乐化倾向的语言出现,以形成正能量充沛的中国网络话语风格。
最后,要重构网络宣传的语境,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声音。网络宣传的话语语境塑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声音表达的重要保障,关键在于重构积极有力的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语境。波兰人类学家比·马里诺斯克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于网络宣传语境来讲,情景语境即网络宣传的语言性语境,在不同场域中表达的语义不同,塑造的语境空间也有很大差异。而文化语境主要指一些非语言性语境的影响,如网民的身份、地位、背景对其语言表达有很大影响。网络宣传的语境重构,重在把握语境重构的各类因素,以期形成对外发声的有力话语场域。一方面,注重网民的群体性语境把握。在网民的群体性交往活动中,QQ群、微信群已成为重要的网络集结平台,这些平台或出于共同兴趣,或出于工作联系,不同的群体性活动带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部分群体平台已成为传播色情、消极、敌视话语的“集结地”,影响着该语境内网民的思想意识,进而传递错误甚至违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声音。另一方面,重新解构和诠释旧的网络宣传语境。网络宣传工作必须紧紧把握网民的非语言性语境因素,这就需要从西方语境、中国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进行认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共同体”概念的解读中,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现代网络语境的价值支撑,这是对中华文化滋养下中国网民文化语境的有效把握,也赋予了网络宣传工作话语语境重构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