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空间的主体的互动,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

四、加强网络空间的主体的互动,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

(一)充分把握网民的“重点人群”

在网民中,青年群体和处于半边缘化地位、极易对网络观点产生共鸣群体是网络的“易感人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所指的青年群体,主要是青年和青年从业者,包括务工人员。因此,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符合青年特点,并且要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这种诉求既包括了生活工作的压力纾解,也包括了青年群体人生信仰的建构,这是对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引导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群体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网络全覆盖的广播功能和网络细分的窄播功能,通过舆论引导影响社会心理,通过系统而持续的理论宣传来重构社会意识形态。

针对网民中存在庞大的青年群体这一现实,我们必须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新时代特点,不断健全和完善青年管理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制定青年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坚持要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目的,围绕青年学习、生活、安全、就业等重要问题,全面系统地建立健全青年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在青年教育方面,我们要通过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巩固和弘扬主流思想舆论,及时有效地为青年答疑解惑,引导青年正确辨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针对网民中的“易感人群”,我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网络传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之作的系列讲话,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阐明了如何在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应对互联网挑战作为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巩固和抢占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才能适应中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新环境的变化,守护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确保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二)激活网络中“沉默的螺旋”

新闻传播中有“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类似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当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或者其他媒体的意识形态逆动员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在线的党员却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本身既包含了党员对理论的不熟悉,也包含了相当部分在线党员对自身在网络上的主体性的认知的偏差,以及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意识的淡薄。此外,还有部分党员或者没有时间去梳理并发布正确信息,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此,必须盘活意识形态工作存量,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一是需要形成党员上网的基础责任,在能够把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带有鲜明错谬观点的言论进行反驳。广大党员应该通过在网络中加强与群众网民的互动,针对人们关注的网络热点、焦点问题和舆情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引导,发表自己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网络声音”,帮助群众正确、客观地认识国情、世情,启迪他们的思想、指引他们的行为,提高其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提高网民自身文化修养,培育网民正确的历史荣誉感和道德感。网民是互联网的最大受益者,有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是利是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自律。网民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律有助于制止造谣和传谣,还有助于辟谣。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广告审查,坚决清理低俗、恶俗广告和黄色娱乐节目,持之以恒地在网络上灌输健康文明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三是发动和依靠广大网民群众,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战,各种思潮争夺的目标都是群众。因此,政府需要网上网下共同配合,在现实社会中给予群众更多的关心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主流意识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得“沉默的大多数”在各种歪曲丑化国家民族杰出历史人物的闹剧面前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思潮。

(三)培育网络评论员

互联网“微空间”是当代社会的新兴话语场域,话语生产的平民化、话语内容的碎片化、话语传播的群聚化、话语受众的模糊化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权力结构,使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被割裂。有人大力鼓噪“中性的思想形式”、“零度价值观”等所谓“无价值倾向”的价值观,不少人为其所迷惑;有人以“人民”的名义,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评判一切制度、事件或行为的最高准则,催生了强大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不少人为其所裹挟;有人甚至通过语言的篡改、作品的恶意嫁接、谎言的编造等手法,或明或暗地对党和政府进行妖魔化,不少人为其所蒙蔽。虽然互联网“微空间”里的每一个“微表达”产生的只是“微影响”,但是,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汇“微”能成“巨”,互联网每一个“微空间”的失守,都有可能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当前,培养一批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除了要努力培养一批政治业务强,作风端正,纪律严明的网络舆情管理专业队伍以外,还要培养一批人文涵养高,理论知识深厚,政治上可靠的网络舆论方面的“名人引导员”或“草根评论员”,让意识形态工作整个队伍的素质含量得到提升,以应变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坚持人民性就是主体以群众为主,增强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之下,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只有取得了社会成员的一致支持,才能将国家整体意识形态很好地转变为群众个人的思想意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开展工作。我们要努力创造出既有思想高度又能贴近人们生活的主流话语,让人民感觉到国家社会始终是与他们在一起的,消除疏离感。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走向基层和群众中去,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象始终是人民大众本身。只有在群众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以及价值观的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除此之外,面对来自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挑战,我们要加强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慢慢地影响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点和取向,使之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或者政治制度一致。

(四)培育互联网的正面“意见领袖”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否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但是,当代中国价值共识的形成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往往需要社会精英来“灌输”和引导,最终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因此,必须坚持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的路径,培育互联网微空间的正面“意见领袖”。

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的封闭空间里,主流话语主要是由体制内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来启蒙大众、引导大众。但是,在新兴的网络微空间里,原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传统的信息传播结构被解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微空间,由于“价值共识圈”太多太散,体制内引领力量如果没有能够及时介入,而一些“活跃分子”因其“草根气质”及其“差异化价值标准”获得大众的推崇,成为所谓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然而,互联网微空间的部分“网络大V”、“意见领袖”常常会玩弄一些诸如“大公有私”等篡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小伎俩”,会制造一些“噪音”、“杂音”,扰乱人们的价值观、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如果一切杂乱的、无序的价值得到认可,那么,恒定的规则和逻辑就会遭受质疑,集体主义观念、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信仰就有可能被淡化甚至边缘化。

因此,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迫切需要体制内力量的介入以培育更多的正面“意见领袖”,具体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思想建设。应当把民间“意见领袖”纳入党的思想建设体系,定期开展理论培训与交流,以开放、亲民、互动的方式面对“诸神竞争”,在坚持阶级性话语的同时,与他们共享某些认识、价值和规范,批判地汲取其中合理的话语元素,促进民间社会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同向建构;二是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组织建设。应当把民间“意见领袖”纳入党的组织建设体系,在组织的扩容、分层与提升中培养一支既“接地气”又“识大局”的民间“意见领袖”队伍,引领他们运用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引导公众进行理性判断,消解极端化、情绪化的社会意识,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民间认同,进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构,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包容度,以扩大共识、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