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之间的互动

六、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和群众之间的互动

(1)发挥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如前所述,一个政党要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要看它的意识形态传播和宣示的是什么样的价值、理想和信念,而且要看坚持这一意识形态信仰的政党是否愿意为了现实这些价值、理想与信念而付出艰辛努力,甚至是不惜作出自我牺牲,并最终使这些价值、理想和信念成为社会现实。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个政党或政治人物是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己所公开讲的宣扬的与实际奉行的保持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是否将过去动员民众的口号付诸实践,都是考察和能否赢得人民支持和信赖的根源。”[8]关于着力发挥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很早就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9]邓小平也强调:“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0]“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11]只有领导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践行与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所宣示的要求、原则、价值和目标,才可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得以不断加强和巩固。当前,在着力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执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执行不力的要根据党纪进行惩处,并予以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对党员干部中的腐败、渎职、违法、违纪等问题保持零容忍,“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2]三是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领导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加大学习宣传的力度。

(2)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往,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受时代条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多以“灌输”为主。这种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常常被人们形容为“填鸭式”、“说教式”、“你打我通式”,其最大缺陷就是缺少意识形态工作者与意识形态接受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前信息网络化时代条件下,这种以“灌输”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了。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必须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生搬硬套的说教方式,着力建构一种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有效沟通与互动的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从而调动意识形态工作者与人民群众这一双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工作者要按照“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收信息的规律,将坚持正确导向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在如何动情、动心、动人上下功夫,用真情的宣讲、真实的故事、精练的篇幅、精湛的制作,使受众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有共鸣”[13];另一方面,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观察和收集人民群众在接受意识形态过程中的反馈,及时回应他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