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御史宋伯鲁奏准乡、会专试策论,并谕各学正一律考试生童。果尔,八股则全无用矣。夜成七律一首,与尔启诸...

闻御史宋伯鲁奏准乡、会专试策论,并谕各学正一律考试生童。果尔,八股则全无用矣。夜成七律一首,与尔启诸孙 [42]

八股程才自有真,名臣大半是儒臣[43]。今惟策论相从事,窃取功名不乏人[44]。是假文章标汉魏,甚摩游说踵仪秦[45]。诸孙异日成童试,骈体终能博一巾[46]

注释:①佛生日:佛的生日,旧说是阴历四月初八日。一般是指释迦如来诞生之日。西岩寺:此即静宁西岩寺。见前注。东岳行官:《乾隆静宁州志》:“东岳庙,在西郊外。”②鸠工:聚集工匠。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为新:为之一新。指重修。③东岳生人合在东:相传武成王黄飞虎诞生于河南宝丰县大营镇古垛村,死后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此句意为,东岳庙应当建在州城东郊,而非西郊。④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日干支为“甲子”。⑤两句谓医术高明的郎中只须一丸药即可治病,神灵的效验合当在八卦坛中进行祈祷。⑥家余荞播种:谓家中尚有吃剩的荞麦籽用来播种。荞,即荞麦,生长期短,开花授粉性喜温凉。陇中播种时间一般在麦收前后、夏至到初伏天。身共竹平安:谓自己的病日渐好转,身体与青竹一样健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北都,即唐代北都太原府晋阳城。⑦后四句谓自己频繁饮水以熄肝火,歌咏凉风时雨如同弹琴。回想端午节病痛煎熬的不堪光景,在这盛夏之夜反而觉得心寒。⑧昨朝:昨天;昨晨。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曹植《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不:同否。苗稿:指庄稼。稿,谷类植物的茎秆。兴:旺盛。《说文》:兴,起也。⑨归云嬾:谓行云懒散,降雨不多。归云,犹行云。晋·潘岳《西征赋》:“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郁蓊。”嬾,同懒。清代台湾教谕宋际春《斋居漫兴》诗:“我与犀湖太有情,归云嬾作出山行。”暑气蒸:天气炎热难耐。⑩新田:刚播种的田禾。薄:谓土壤瘠薄。旧雨:昨日的雨。老友的代称。《全唐文》卷三百六十《杜甫二·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相仍:相继;连续不断。宋·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旧雨仍新雨,今年胜去年。”⑪指日:犹不日。谓为期不远。不登: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登,成熟;丰收。两句期盼语也。谓秋粮即将成熟,麦子歉收了也不要紧。《静宁县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旱,饥。”⑫十日期:十日为限。谓祷雨之辞,神果应验。⑬甫听:初听。甫,刚刚,才。檐鸣霤:檐溜的响声。霤同溜。檐霤,檐沟流下的雨水。旋看:犹回看。旋,旋即,不久,一会儿。⑭“惟催阵阵急,不作丝丝细”的倒装。谓雨势急促,愈来愈大。⑮沟淤:河沟水道被泥沙阻塞。怨咨:亦作“怨訾”。怨恨嗟叹。《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⑯昨从锦里夏还乡:谓去年成都之行。以五月返。见前诗《龙洞坎》。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炎果、焦子。味甘美。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形似琵琶而名。秋冬开花,春夏果熟,较他果皆早,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⑰荒:收成不好。全荒即无收成。⑱承筐:奉上礼品。《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朱熹集传:“承,奉也。筐,所以盛币帛者也。”是我将:即是将我。是,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将,送,献。⑲温温:润泽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游仙枕》:“龟兹国进奉枕一枚,其色如玛瑙,温温如玉,其制作甚朴素。”⑳酎(zhòu ):醇酒,经过两次或多次重(chǒng)酿的酒。郑玄注:“酎之言醇也,谓重酿之酒也。”糅麦:谓将杏汁糅于麦饼中,烙熟则别有风味。糅(róu),混杂糅合。宋·吴淑《事类赋》卷二十六:杏,糅麦知别味之精。《晏春秋》(即玄晏春秋)曰:“卫伦过予,言及于味,称魏故侍中刘子阳(刘晔字子扬),食饼知盐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师旷识劳薪,易牙别淄渑,子阳今之妙也,定之何难。’伦因命仆取粮糗以进,予尝之曰:‘麦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伦笑而不言,退而告人曰:‘士安(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之识过刘氏(刘晔)!吾家果实多,故杏时将发,故糅以杏汁;李、柰时将发,又糅以李、柰汁,故兼三味。”不遑:来不及。急不可耐。[21]旨:味美。阿翁:祖父。此谓孙婿之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颇异:很不同。窦文场:唐德宗重用的宦官。因“泾师之乱”护驾有功,擢左神策护军中尉,与右神策护军中尉霍仙鸣分统禁军。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籓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文场累加骠骑大将军。后仙鸣病卒,德宗疑左右小使正将食中加毒,配流者数十人。仙鸣死后,文场连表请致仕,许之。《旧唐书》有传。末句将亲家翁拟之于忠于皇帝、权倾朝野的宦官窦文场,又说二人不一样,是赞其真诚待己而不为邀宠也。此戏谑语,亦赞许之言也。[22]步武: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阴何:南朝梁诗人何逊和陈诗人阴铿的并称。二人皆善新体诗,诗风清新婉丽,词句锤炼有加。杜甫《解闷》诗:“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冠李唐:冠绝李唐。李唐即唐朝。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方法。开张:犹恢宏。开阔雄伟。《宋书·王僧达传》:“议论开张,执意明决。”[23]千辛身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万卷胸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4]地下江河输阔大: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戏为六绝句》其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天边鹰隼: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25]吟朋:即诗人。深诗者:精通诗道者。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韵语阳秋》:“诗人赞美同志诗篇之善,多比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类;至杜子美则岂肯作此陈腐语邪?《寄岑参诗》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皆惊人语也。视余子其神芝之与腐菌哉!”《唐诗品汇》:“刘云:即子美自道,可为悟人。”(“意惬”二句下)。《杜诗详注》:“凡排律,多在首联扼题。若作长排,必在首段总挈。如此篇:用四语标眼,而后用四段分应。下篇用两语提纲,而后用两扇对承。细心体玩,方见杜诗脉络之精密。用意惬当,则机神飞动,此诗思之妙。篇势将终,而元气混茫,此诗力之厚。二句极推高、岑,实少陵自道也。”(“意惬”二句下)。《杜诗镜铨》:“邵云:‘意惬’二句,杜诗实有此境地,他人不能到。反跌波澜横溢,亦是自家一肚皮牢骚,反借前人触发耳。”此谓高岑之作结句多旁入他意,宕出远神,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化境。此亦子美自许也。混茫,指广大无边的境界。杜甫《滟滪堆》诗:“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26]三原: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部、泾河下游北岸。史称“甲邑”,古称“池阳”,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为古京畿之地。北魏置三原县。《元和郡县志》:“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移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名胜古迹有龙桥、城隍庙、献陵、文峰塔等。史上名人有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明代大臣、学者王恕,近现代书法家、太平老人于右任等。仲山:三原县西邻今泾阳、淳化二县,其境内有仲山,因汉高帝刘邦之兄刘仲于此居住而得名。山上有钻天岭。“仲山晴岚”为泾阳八景之一。三原县旧西关城西门刻有“翠挹仲山”石额。[27]南堰口:据《乾隆静宁州志》载:五台山,在州南三里,山麓有灵湫,遇旱有祷辄应。上有真武、三官、文昌、龙君等祠。山势五叠,险峻崎岖,为州境大观。罹康熙五十七年(1718)地震,前峰倾颓,止留子孙元君一宫。[28]清河:清峪河又名清河、清冶河,其上游是冶峪河,发源于耀县之西北境,经耀县、三原县,东走临潼,注入渭河,全长近三百里。《水经注》:“五丈水出石门山谓之清水。”清峪河在三原县境切入黄土高塬,纵坡变缓,主流摆动,川道宽阔。[29]吾乡流水逆:逆者,向西流也。葫芦河,古称瓦亭水、陇水,全长269公里。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庄浪、秦安,在天水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按,陇水源头实有二:一为西吉月亮山(屈吴山余脉,古称须弥山)之阳,自北向南流,由八里阎家庙村北峡口入静宁境,此即瓦亭水,又称长源河,俗名苦水河、西河;一为隆德六盘山之阴,自东向西流,由司桥东峡(今为水库)口入静宁境,此即陇水,今称渝河,俗名甜水河、南河。二水原于城川乡红旗村胡家河交汇,后经1976年治理改道,现在城南八里镇照世坡村东汇合,通称葫芦河,县境流长56公里。今径流量逐年减少,遇旱辄断流,河道多被污染。《水经注·渭水一》:“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唐·张籍《送远使》:“扬旌过陇头,陇水向西流。塞路依山远,戍城逢笛秋。寒沙阴漫漫,疲马去悠悠。为问征行将,谁封定远侯。”[30]奖赀:指奖学金。赀,同“资”。书院: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1494)创办。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31]膏火: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借指供学习用的津贴。《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类说》卷四十引唐·张鷟《朝野佥载》:“江陵号衣冠薮泽,人言琵琶多於饭甑,措大多於鲫鱼。”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读书的功名须奋发,得志呵做高官,不得志呵为措大。[32]朋侪(chái ):朋辈。好说书:此指讲学。[33]文宪:此指经史典籍。阙:古代用作“缺”字。空缺。空疏:空虚浅薄。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臣等猥以空疎,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34]词林出大臣:词林,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大臣,此指王恕、王承裕父子。王恕(1416—1508)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人。明代中期贤臣。正统十三年(1448)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历官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凡十九任。也是首任河道总督。正德三年(1508)卒,年九十三。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王恕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时为谣曰:“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与其子王承裕并为“三原学派”代表人物。有《王端毅公奏议》。王承裕(1465—1538),字天宇,号平川。王恕季子。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迁吏掌科。历官太仆少卿、正卿,南京太常卿、户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其学受之家庭,曾侍父恕归乡,讲学于弘道书院,弟子至不能容。冠婚丧祭之礼必率礼而行,三原士风民俗为之一变。王承裕致仕回家后,倾尽心力读书教人,授徒甚众。其佼佼者有马理、秦伟、郝世家、雒昂、强原、李伸、赵瀛、秦宁、王佩、李结等。所著除《进修笔录》及《太极动静图说》外,还有《论语近说》、《论语蒙读》、《谈录漫语》、《星轺集》、《辛巳集》、《考经堂集》、《庚寅集》、《谏垣奏草》、《草堂语录》、《三泉堂漫录》、《厚乡录》、《童子吟稿》、《婚礼用中》等书,所述有《横渠遗书》、《太师端毅公遗事》等书行世。[35]吾乡庶常止:谓静宁士子博取的功名到庶吉士就封顶了,连个翰林都出不了。此源瀚自嘲语也。清·王士禛《香祖笔记》:“翰林故事,坊局已上乃得用红柬为刺(名片),史官庶常止用白。虽元旦贺寿等吉礼亦不用红,不喻其义。”庶常,庶吉士的代称。《书·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周秉钧易解:“庶,众也。常,祥也。吉,善也。庶常吉士,言上列各官皆祥善也。”明置庶吉士取义于此。清因以“庶常”为庶吉士的代称。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故翰林亦有“太史”之称。[36]金多众不惊:金者,钱财也。此谓三原多富人,众人不以富豪为惊奇。[37]被:蒙受;被冠以。石崇: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大司马石苞第六子,西晋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司马光:“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38]人言大概同:谓三原人皆有文化素养,言谈大多合于礼仪。[39]街巷语:即街巷俚语。野:粗鄙,不文明也。齐东:指齐东野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40]居:土著、土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家族。色目人:元朝对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常见於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等。此处指回民。[41]新旧教:中国内地的伊斯兰有老教(格底目)、新教(伊赫瓦尼)之别。据《静宁站院清真寺志》记载,站院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乾隆三十七年(1772)两次修复重建。 当地穆斯林原为格底目教派。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伊赫瓦尼教派创始人马万福因“河湟事变”失败避难来静宁,开始宣教,受到坊民尊敬。时任格底目教派阿訇马良骏因坊民倾向离开静宁,到化平(今宁夏泾源县)十二堡清真寺任教长。嗣后,马万福任站院清真寺教长。坊民由格底目教派转为伊赫瓦尼教派。晚清至民国,甘肃各地回民多不得居城内,而静宁回民世居城内北街、站院。同治间回汉仇杀,而静宁汉回民族仍能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城闉: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闉 (yīn),瓮城的门。[42]宋伯鲁(1854—1932),字芝栋,陕西醴泉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主顺天府、山东乡试。擢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掌印御史。 曾连上两折,痛斥八股之危害,遭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许应骙极力反对。宋与杨深秀合疏弹许应骙阻挠新政。经过一番较量,许应骙被撤职,作为推行新政重要步骤的废除八股取仕的诏书终于颁布。戊戌变政(1898)后,遄回原籍,致力诗画。著《海棠仙馆集》。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宋金科举制度,曾用以取士。清康熙间取士,曾改试策论,不久废;到光绪季年,凡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不久亦废。学正:清代州学学官,秩正八品。生童:生员和童生,即秀才。果尔:果然如此。八股: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亦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3]程才:亦作“程材”。衡量考较才能。儒臣:汉称博士官为儒臣。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44]相从事: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45]是假文章标汉魏:谓当代士子写的策论大多是没有真知灼见的“假文章”,却以“汉魏”风骨标榜自诩。甚摩游说踵仪秦:意在批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谓他们到处游说鼓噪,是在步苏秦张仪的后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写的曾轰动一时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的《清代学术概论》和《近三百年学术史》,这四本书有个共同点,就是都错误地解读了清朝学术及思想,阻碍现代中国人去正确理解中国传统。他们是中国传统信仰整体崩溃的点火者。仪秦: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苏秦的并称。扬雄《法言·渊骞》:“乱而不解,子贡耻之;说而不富贵,仪秦耻之。”元·雅琥《上执政》诗:“正言期董贾,枉道耻仪秦。”[46]异日:犹来日;以后。童试:即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骈体:此指八股文。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博一巾:谓考取秀才。巾,儒巾。生员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