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达山游记

博克达山游记

受庆龙

余少读书乡曲,天下名山未之眺也,未之闻也。童时谒余表叔友人裴公,壁间悬博克达山横图一幅,崆峒山水四页,粗审字识所题福寿诸名号,尚不解,风景勿异也。弱冠游学高平,登崆峒山,心大奇之。时有友人裴子麟者,余表叔友人之侄也,席高平府署,善绘山水,所游之地,必有佳绘数片。余索稿阅之,有博克达山底稿,乃伊父游幕出关所绘者,伊父亦山水之名手也。

余由是揣摩子麟墨稿,兼习古人六法三品,遂略通画意,以尽临天下名山为目的。丙午之夏,余随长军帅出关,投效北庭。至戊申之夏,世友王君仲英偕弟叔雄君,约同林出君慕胜、曹君子杰及余避暑博克达山,登莲花峰,心更奇之。俯视亚洲之山,分脉甚夥,皆以葱岭为鼻祖,天山为葱岭之子脉

博克达山者,天山一带之起脊,西域万山之纲领也。福寿山峰,亘古雪积,上生雪莲,诚千古之奇闻也。莲花峰高(出)海平面三千余丈,而不及福寿三峰之高者十之七。有石人石马石莲,亦千古之奇观也。七海汪洋,天每大雨,飞浪奔泻,轰轰若雷之鸣,以缶樽接之,滴滴作钟磬声,亦不知其所以然也。其最深广者,山之东北一海也,面积为方里者百,周围四壁峭立,一水环绕,潆洄湍泻,不知水之出入处。遵海而南五里,有峭壁奔流处,乃海水之出(口)也。见出不见入,故以神海名也。

禽有孔雀之文,雪鸡之奇,而多鹦鹉;兽有虎豹熊鹿野豕之众,雪鼠之异,而多狒狒;木有松柏之选;药材备矣,而其最著者,党参、沙参、麦冬、大黄、益智、独活、半夏、牛膝、柴胡、前胡、知母、贝母、黄连、黄柏之属;矿有金、银、铜、铁、铅,而煤炭最旺。

呜呼!具此奇观,蕴此珍异,而其名不胜传,惟可惜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余谓仙即“仚”,《说文》“人在山上也”,谓得名人则名,如岘山以羊祜名之,类是也。

新疆开化最晚,前汉武帝时始通,天山南为城郭三十六国;北为匈奴右屯地,及乌孙国,未属于汉。至后汉时,山北仍之;山南分五十余国,或并或分,岁辄数变。三国及晋、北魏、后周以迄于隋,山北则鲜卑西部,及蠕蠕、乌孙、悦般、高车诸国;山南则于阗、龟兹。至唐,山北置大都护府于西州后庭,山南置大都护府于龟兹;至中叶以后迄五代,南北悉并吐蕃。宋时尽入于辽。至元,北为阿尔睦尔及回鹘五城地,南为巴什伯里诸国,分设帅府统之[21]。至明,北则四卫拉特,南则叶尔羌、吐尔番、巴什伯里及回部噶木巴尔诸族后裔居之[22]

国朝龙兴,元代后裔之分处南北者悉服,惟四卫拉特尚叛。圣祖仁皇帝(康熙)三临沙漠,时叛时服。至高宗纯皇帝(乾隆)命班第永常等,征讨十余年,始腹四卫拉特,而后天山南北尽入版图。呜呼!以千数百年戎马蹂躏之地,春风不度之区,学士敛迹,文人却步,噫!博克达山之不幸也。至德宗景皇帝(光绪)时,土回叛乱,左文襄奉命西征,奏建行省[23]。三十余年来,贤士大夫之接踵新疆者,已不乏人。先我而游者不知为谁氏?前我而游者,宗室澜公;继我而游者何人?后我而游之英雄豪杰,骚人仙客,更不知凡几!

写形胜于诗歌,使百年后之博克达山,脍炙于天下文人之口,洋溢乎中外游士之耳,——斯人也,余之知己,——实山之知己也已!

注释:①乡曲:家乡,故里。②高平:此指平凉府(金元明清四朝为府,治在今平凉市区)。十六国前秦始置平凉郡,治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市区),故称。③六法三品:元末绘画鉴藏及史论家夏文彦所撰《图绘宝鉴》,论画之六法三品:“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自‘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而能,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馀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谢赫,南朝齐人,善画人物,尤工写貌。著有《古画晶录》,品评古画,提出六法。④长军帅:即长庚(?—1916),满洲正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字少白。先后任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兵部尚书、陕甘总督,是晚清中国镇守西北边陲的著名将领。曾入都统金顺幕,总理营务。1880年(光绪六年)任巴彦岱领队大臣。寻任伊犁副都统。1888年任驻藏大臣。镇压瞻对地区(今四川新龙一带)藏民起义,旋擢伊犁将军(1890—1901年第一次在任)。英、俄侵略者不断侵犯帕米尔中国领地,他会同新疆巡抚陶模严兵防守。伊犁塔山之间的通商要道巴尔克鲁山,被沙俄侵占,他遣员赴塔城与俄领事会商,坚持人随地归之约,终于收回。1896年兼任镶蓝旗汉军都统。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沙俄趁机出兵占领伊犁,他与俄领事反复交涉,令其退兵。又受命赴阿尔泰山查勘界址。1904年任兵部尚书。次年再任伊犁将军(1905年任命,1906—1909年第二次在任),疏请新疆军政合一,以一事权。请筑西安至兰州、归化至包头、包头至古城之间的铁路。1909年(宣统元年)任陕甘总督。1911年武昌起义后,镇压宁夏灵武平罗起义,屠杀革命党人。1912年1月清帝退位,他封锁消息,并令甘军陆洪涛部于旧历除夕攻陷醴泉,进兵咸阳。2月卸职返京。他在任伊犁将军期间,面对沙俄对伊犁地区的侵占,几次收复失地,保住了祖国的疆土,这是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堪称可歌可颂。他疏请新疆军政合一,以一事权,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功劳和贡献不亚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这种管理体制直到如今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按: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1763年,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乱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驻伊犁惠远城(今霍城东南)。从此,惠远城成为新疆地区的首府。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省府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惠远城逐渐失去了全疆政治中心的地位,伊犁将军主要负责北疆防务。辛亥革命后,伊犁军府建制被取消。北庭:此以唐北庭都护府代指新疆省府迪化。 自汉武帝起汉朝与匈奴发生大规模战争,至东汉时匈奴已元气大伤,分裂为南北二单于,史称北单于庭(匈奴的王庭即首都)为北庭。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在乌鲁木齐市东160公里,地处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景云二年(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由大都护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管理。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⑤博克达山:即今新疆天山博格达山。一称博格多山。在新疆中部,属北天山东段,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界山。东西走向,长320公里,宽40~70公里。呈缓弧形,中段略向南突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博格达峰距乌鲁木齐市70公里,位于山脉西端,在阜康市境内,海拔5445米,峰麓有天山天池,风景秀丽,古称瑶池。山上多古冰川遗迹,海拔38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西端山口达坂城为天山南北交通孔道,兰新公路、铁路经此。东端的七角井,旧时为天山南北交通孔道。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博格达山三峰并立(此游记中谓之“福寿三峰”),拔地而起,陡峭、雄伟,终年冰雪皑皑,世称“雪海”,有天山明珠之称。《新疆图志》的编修人、曾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树楠有诗曰:“南山伸臂云天处,西域昂头到日边”,形象地描绘出三峰的高大雄伟。登博格达峰,难度极大。从博格达山北坡的峡谷攀援而上,既能看到山清水秀的牧场,也可以探寻雪厚冰坚的世界。博格达峰的冰川积雪,终年白亮光芒闪耀,与谷中天池绿水交相辉映,成为风光独特的避暑胜地。博格达山千峰竞秀,万壑流芳,景色迷人。这里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风光如画的山甸草原。积雪附近雪鸡栖居,时有雪豹出没。密林深处马鹿呦鸣,狍鹿、棕熊、猞猁、岩羊隐现。草地上山花烂漫,五彩缤纷,贝母、党参、紫草、黄芪、柴胡等野生中草药材丛生。山中蕴藏煤炭、菱铁、云母矿物数十种。每到盛夏季节,冰雪融水滔滔而下,汇成30多条河流,浇灌山麓绿洲沃野。《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博克达山在新疆吐鲁番县西,译言神灵山,天山之最高峰也,三峰峭拔入云,顶有潭,周数十里,土人称为海子,托克三河多伦库里诸泉,皆发源于此,山之南为入省军台孔道,过岭凡七上下,计四十余里,俗呼为七个达坂,达坂,译言山也,西域释地云,以道里考之,此达坂即唐书之金沙岭,杜甫诗注之莹沙岭也,今岭畔有陡坡,沙子细碎滑马足,金沙莹沙之名当以此。”⑥夥(huǒ):多。⑦葱岭: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是自汉武帝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帕米尔高原位于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目前除东部倾斜坡仍为中国所管辖外,大部分属于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尔属于阿富汗。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719米)。帕米尔高原是地球上两条巨大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也是亚洲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五大山脉,它群山起伏,连绵逶迤,雪峰群立,耸入云天,号称亚洲屋脊。在清朝全盛时期,帕米尔高原全境属于中国所管辖,1890年间,由于俄国亟欲染指中国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两国签定英俄协定,由英国取得瓦罕帕米尔,俄国取得北帕米尔高原。⑧天山:天山是中亚东部地区(主要在中国新疆)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公里。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这些高峰都在中国境内,峰顶白雪皑皑。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南疆);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北疆)。⑨雪莲:天山特产之一。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海拔48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该亚属的植物有20余种,绝大部分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雪莲是一种高山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医药价值和观赏价值。⑩七海汪洋:指博格达峰区大量冰川活动造就的形态各异的冰碛湖、冰蚀湖。下文“其最深广者,山之东北一海”,庆龙名之“神海”,就是著名的天山天池。天池在乌鲁木齐东北100公里,博格达峰北坡山腰。今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湖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非常壮观,为著名避暑和旅游地。天池成因有古冰蚀—终碛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两说。由天池流出的三工河为山麓阜康县农牧业主要灌溉水源。天山天池风景区以高山湖泊为中心,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⑪仚(xiān ):古同“仙”。《说文》:“人在山上也。与仚字不同。”⑫岘山:此指湖北襄阳岘山。俗称三岘,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踞一方。岘山风景虽佳,但更因西晋名将羊祜的登临,遂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开国元勋。博学能文,清廉正直。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缮甲训卒,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据《晋书·羊祜传》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太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及羊祜卒,襄阳百姓建碑于岘山,见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曰堕泪碑。⑬三十六国:新疆古称西域。《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阸(è,塞也)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⑭匈奴右屯地:匈奴,古族名,亦称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公元前三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右贤王部居匈奴右屯地,即蒙古国西部。伊稚斜单于时期,右贤王领地西邻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湖一带的呼揭国。西南是新疆乌苏市,沙湾县一带,与乌孙国接壤,东南与陕西榆林县东南的汉朝上郡相近,正南方与甘肃境内的氏人、羌人相接。中国古籍中讲述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强大游牧民族,在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将匈奴逐出黄河河套地区,秦于其地置四十四县,增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以防匈奴。西汉初年,匈奴重返故地,仍不时南下侵扰中原。汉武帝时发动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决战,匈奴远遁漠北,漠南遂无王庭。匈奴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⑮乌孙国:古族名。最初在祁连、敦煌间。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39—前129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故址在今伊塞克湖东南。西汉时人口63万,从事游牧。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使乌孙。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乌孙王。宣帝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大昆弥,遣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后属西域都护。南北朝时乌孙已西迁葱岭北,和北魏关系密切。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 )遣使入贡。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按,另有来自中国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推断:在先秦时期乌孙自号“昆”,是一个古老的西戎部落,操突厥语,春秋战国时代与月氏游牧于河西走廊。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西汉文帝时,被匈奴击溃的月氏攻击乌孙的牧地,乌孙族大败,昆莫难兜靡被杀害。匈奴冒顿单于收留乌孙余部,其孙军臣单于约于前133年指派猎骄靡率领乌孙远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乌孙军大获全胜,随后猎骄靡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国家,以族名命名为乌孙国。匈奴通过乌孙间接控制了从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线。虽然军臣单于死后,乌孙国便“不肯复事匈奴”,但是很长时间内一直羁属匈奴。乌孙国曾经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与西汉建交,西汉宣帝时分裂为二,五世纪为柔然所灭。)⑯鲜卑西部: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西部鲜卑一度控制天山以北。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湟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曾建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397-414),都乐都(今青海海东地区乐都县)。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十六国之一的西秦(385—431年),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最终多被同化于汉族之中。⑰蠕蠕、乌孙、悦般、高车诸国:蠕蠕即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 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柔然最盛时(约410—425年),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柔然主要是由鲜卑、欶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乌孙前已注。悦般是北魏时一个西域国家,最初在龟兹以北游牧,最早出现在《魏书》,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柔然在五世纪上半叶入主漠北,继而攻打西域诸国。位于柔然西面的悦般曾经与柔然结好,并可能合作逐走乌孙。乌孙西迁后,两国瓜分乌孙的土地,悦般迁入乌孙故土,位于乌孙西北。后来柔然与悦般反目,屡次交战,时间在柔然大檀可汗(414-429年)在位期间。北魏太武帝希望联合悦般夹击柔然,太廷三年(437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期间可能曾经会晤悦般王。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悦般遗使向北魏求援,希望东西合击柔然。柔然处可汗吐贺真(444-464年)因此丧失了善、焉耆,其后的反攻却成功夺回焉耆,继而灭高昌沮渠氏政权,以十分忠于柔然的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成了柔然的傀儡政权。柔然没有停止侵扰悦般,悦般随后西迁欧洲,估计是被柔然迫走。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铁勒”、“狄历”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 自号狄历,春秋时称赤狄,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高车由狄氏等六大部落组成,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保存母系制残余。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柔然强盛时高车成为柔然属部,不但向柔然缴纳贡赋,而且还要参与柔然发动的掠夺性战争。公元487年,柔然可汗豆仑征高车兵进攻北魏,高车部首领阿伏至罗劝阻,豆仑不听,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欶勒部落的阿伏至罗遂率十万户高车人西迁,至今乌鲁木齐周围游牧。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阿伏至罗称“侯罗訇勒”,意为大王。后南征焉耆、鄯善、龟兹、于阗,与嚈哒发生激烈冲突。后双方以龟兹为界,龟兹东北归高车,西南依附于嚈哒。高车国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公元490年,阿伏至罗遣使北魏,向北魏陈述了西迁并建立高车国的原因,表示愿意与北魏联合,共同抗击柔然。其在520年打败柔然,迫使柔然南迁。但后来柔然复盛,于公元541年高车国灭。高车国在西域存在了50余年,共七主。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丁零、高车、铁勒是今日维吾尔民族的先民,丁零、高车、铁勒的历史是今日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⑱于阗、龟兹:于阗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塞种人。十一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东汉初,于阗为莎车所吞并。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贵族广德立为王,灭莎车,服从于阗。十六年(73年),汉军司马班超至于阗,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于阗都出兵相助。时南道诸国,唯于阗、鄯善强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向中原王朝进贡。西晋时,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北魏年间,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渐衰。唐太宗贞观年间,于阗王遣子入侍唐廷。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于阗编为唐安西四镇之一,成为丝绸之路南道最重要的军政中心。吐蕃势力进入塔里木盆地后,被吐蕃攻占。上元元年(674年),于阗王伏阇(shé)雄击走吐蕃,亲自入唐,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下辖6城等10羁縻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唐玄宗天宝年间,尉迟胜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卫将军、毗沙府都督。安禄山起兵叛乱,尉迟胜自率兵赴中原之难,乱平后,终老长安。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唐授尉迟曜兼四镇节度副使,并管理本国事。他率领当地民众与唐镇守军一起戍守于阗,坚持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攻占。九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于阗获得了独立,仍由尉迟氏执政。九世纪末叶,开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由唐朝名将张义潮建立)交往。于阗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于阗自公元二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北宋初,于阗使臣、僧人数次向宋进贡。在十一世纪初黑汗王朝攻占于阗,部分民众东迁沙州,甚至远到青海。于阗在黑汗王朝的统治下,语言和人种逐渐回鹘化,并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后经西辽、蒙古、元朝、察合台后王及准噶尔部的统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图,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龟兹(qiū cí),梵语Kucina,西域古国名,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印欧种。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相接,东与焉耆为邻,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区,包括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西汉时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龟兹服从于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汉使班超经营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国重与汉通。和帝永元三年(91年),龟兹降汉。汉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但因与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护撤回。终汉之世,龟兹叛服不常。魏晋时,龟兹遣使入贡。其后,先后顺属前凉、前秦、北凉。又向北魏遣使朝献。五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五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曾遣使入朝。唐初,龟兹与唐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唐军攻焉耆,龟兹与焉耆连兵相拒。二十一年(647年),唐兵进击龟兹。翌年擒其国王、权相,唐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显庆三年(658),唐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由于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唐被迫多次放弃龟兹等四镇。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才恢复四镇,此后约百年间,安西都护府得以稳定在龟兹,故龟兹王城又称作安西。在德宗贞元六年(790)前后为吐蕃攻占。840年后,龟兹进入西州回鹘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回鹘化。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强盛,大概在十一世纪末,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伊斯兰教。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入清版图,定名库车。龟兹地区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中转贸易发达,龟兹锦尤负盛名。在伊斯兰化以前,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入唐后,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龟兹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⑲至唐,山北置大都护府于西州后庭,山南置大都护府于龟兹:北庭大都护府,原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伊吾,西至咸海一带,北抵额尔齐斯河到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府治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庭乡,此即“西州后庭”)。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为更有效地控制天山以北的西域地区,中央政府将原昆陵都护府从安西大都护府独立出来,设立独立的北庭都护府。711年,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分管天山南北。唐朝在当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致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行政区划。在其他区域维持当地民族的行政管理制度,仅假以其首领唐朝官职名号,以示羁縻。全盛时期,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三县;瀚海、天山、伊吾三军;以及盐治州、盐禄州、阴山州、大漠州、轮台州、金满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盐州、东盐州、叱勒州、迦瑟州、冯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个羁縻州,辖区内的游牧民族主要有:突骑施、坚昆和斩啜。唐德宗贞元六年(788年),吐蕃攻占庭州,北庭大都护府遂废。后元朝至元年间亦一度将别失八里行省改名为北庭都护府,不久亦废。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碛西是唐朝对西域的称呼,碛指莫贺延碛,即位于今哈密和敦煌之间的哈顺沙漠,唐朝在此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地区。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异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即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此为西州前庭)。同年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唐高宗遣苏定方平定西突厥后,于显庆三年(658年)将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他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其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地多处易手。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扼制吐蕃对丝绸之路北侵的战略目的。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陷落于吐蕃的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⑳宋时尽入于辽:辽朝(916-1125年),又称大契丹国(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疆域东临北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位于罗布泊东北部),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浑)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辽代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金所灭。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于1132年建立西辽。1211年西辽被屈出律篡位,最后于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21]至元,北为阿尔睦尔及回鹘五城地,南为巴什伯里诸国,分设帅府统之: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朝。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国。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亦即“阿尔睦尔”)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此即回鹘五城地,亦即唐北庭都护府庭州所在地,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又在葱岭以东的阿姆河南岸曾设立巴什伯里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国(即游记中“南为巴什伯里诸国”所指也)。据《清史稿》志五十一地理二十三·新疆:“元置三行尚书省,葱岭以东属巴什伯里行尚书省。寻增天山南、北宣慰司,北则巴什伯里,南则哈喇和卓,后为都哩特穆尔地。”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鹘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原驻牧于今蒙古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萨满教。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草原回鹘汗国于九世纪中期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吐鲁番盆地)。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高昌回鹘王国存在四、五百年之久,除吐鲁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别失八里(Bishbaliq——意为‘五城’,汉文称北庭)作为国王的夏驻地也属于高昌回鹘王国。其东面的哈密绿洲及西面的曲先也在一个时期属于高昌王国。[22]至明,北则四卫拉特,南则叶尔羌、吐尔番、巴什伯里及回部噶木巴尔诸族后裔居之:《清史稿》地理志·新疆:“明,四卫拉特居北部,曰绰罗斯、曰杜尔伯特、曰和硕特、曰辉特。其南部则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诸国,回部派噶木巴尔诸族居之。”明代在西域处于退缩状态,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1406年,又设立哈密卫,任用当地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建别失八里,都城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伊宁市)。十五世纪中叶,吐鲁番部强大,1472年,哈密等卫所一度被吐鲁番攻破,诸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明朝最后退守嘉峪关。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四卫拉特,由绰罗斯等四部蒙古人组成的联盟。卫拉特是清代对西蒙古(瓦剌)的通称。十七世纪中期,准噶尔部(即绰罗斯)统一卫拉特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政权,有的史书称作准噶尔汗国。势力达到中亚、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及喀尔喀蒙古地区,数度与清廷抗衡。[23]国朝龙兴,……左文襄奉命西征,奏建行省:《清史稿》地理志·新疆:“顺治四年,哈密内属,吐鲁番亦入贡。惟四卫拉特仍据其地,准噶尔即绰罗斯部数侵喀尔喀,圣祖三临朔漠征之,噶尔丹走死。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遁伊犁,传子及孙,从孙达瓦齐夺其位。乾隆十九年,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先后来归。二十年,执达瓦齐,准噶尔平。二十二年,以阿睦尔撒纳叛,霍集占附之,再出师。二十三年,克库车、沙雅尔、阿克苏、乌什诸城;明年,收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二酋走死,回部亦平。二十七年,设伊犁总统将军及都统、参赞、办事、协办、领队诸大臣,分驻各城,并设阿奇木伯克理回务,秩三品至七品。光绪十年裁,改设头目,以六品为限。同治三年,安集延酋阿古柏作乱,陕回白彦虎应之。光绪八年,全部荡平。九年,建行省,置巡抚及布政使司,以分巡镇迪道兼理按察使衔,改甘肃迪化州及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来隶。迪化寻升府,建省治。”左文襄即左宗棠(1812—1885)。见前注。

史料备考:十七世纪,准噶尔(即原四卫拉特,蒙古的一支瓦剌)叛乱,并攻打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代,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清圣祖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控制了新疆东部。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攻占固勒扎(宁远城,今伊宁市);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高宗)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因准噶尔部消失而趁机坐大的回部,即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反叛,从此完全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回部之前在准噶尔暴力统治之下。而准噶尔部被灭族也直接导致新疆及中亚部分完全伊斯兰化。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打败沙皇俄罗斯的阻拦,从几千里外的哈萨克草原回归祖国。1755—1757年,清朝统一西北地区,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清朝平定准噶尔后,要求归附的不仅仅是哈萨克和布鲁特,葱岭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今新疆西部的巴达克山、帕米尔、布哈尔、山克、塔什干、爱乌罕(阿富汗)等纷纷表示归附。1840年(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十六世纪沙皇俄罗斯侵入西伯利亚。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帝国威胁清朝的整个北部边境。1864年(同治三年)的《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大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国,这些土地现在分别属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帝国主义的践踏。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我国领土。1851年到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5年(同治四年)春,由于清朝衰落,毗邻新疆的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从喀什进入新疆,统治新疆绝大部分地区达6年,无恶不作,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灾难。1871年(同治十年),俄国侵占包括固勒扎城(今伊宁市)在内的伊犁河谷,当时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等少数据点。1875年(光绪元年),清朝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左宗棠(左文襄公)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光绪三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史称“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其后沙俄又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和代守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为外国瓜分侵占的危险。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占领长达11年之久的伊犁地区。1884年(光绪十年)设立新疆省,实行与中国本部18省一样的行政制度,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1881年(光绪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艰苦的外交斗争,几经周折,终于达成《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1885年(光绪十一年),沙俄吞并中亚大部分地区,盗走乾隆御界限碑。随后,俄国人又炮制了“帕米尔乃浩罕遗产”之谬论,妄图强占该地。1892年(光绪十八年),俄国不顾清军在此已增设哨所而大举南侵,强占了中国清朝新疆西南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其实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边界问题,其最根本的源由就是清后期与沙俄签定的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中遗留下的。1880年代左宗棠抬棺率兵收复整个新疆,清朝和沙俄签定边界协议,按协议是山口往南的垂直直线划线,后来沙俄在原有割地基础上又侵占2.8万多平方公里,一直不还。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称要归还不平等条约中侵占的一切中国领土,但是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8月13日,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 1944年10月13日,正式改名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7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苏联领土。而不包含在条约中的被占领土也就一直悬而未决。根据《中俄伊犁条约》而签订的《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将帕米尔西部割让给沙俄(见沙俄侵占帕米尔事件)。 1892年沙俄又在英国默许下,违约侵占萨雷阔勒岭以西中国领土。清政府对此提出了多次抗议,沙俄从此也就不再理会,一直霸占该地。但以后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不承认。清朝对新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和范围皆远胜从前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1、屯田戍边,农垦事业规模空前。2、移民及人口增长。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4、商业贸易有一定发展。5、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

玉壶集

李世军 著

李世军(1901—1989),字汉三,甘肃省静宁县双岘乡张门村人。自幼刚毅聪慧,勤学苦读。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11月当选为民革中央候补委员,1956年任民革中央委员,1984年9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89年6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1914年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途因病休学一年余。1919年参加了兰州地区的学生运动。192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报社编辑。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改读教育系,曾受教于鲁迅先生,创办《新陇》刊物,宣传“新文化运动”。 1923年由丁惟汾、路友于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兼搞北京市党部的工作。在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丁惟汾直接领导下,他积极参加北平学生反帝、反军阀的活动,任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兼宣传干事,与国民党老右派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开展尖锐斗争。主持师范大学由国共两党党员合办的“平民补习夜校”,组织师大的学生军团,担任第二大队队长,在校内外积极活动,组织学生同北洋军阀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作尖锐斗争。1924年12月,李世军到天津接受孙中山先生的召见,并派他赴甘肃,在平凉、天水两地发展了一批国民党员,组织了北方执行部直属两地区分部。1925年3月返回北京后主编北京市党部《国民新报》。 1926年1月代表北京市党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派为甘肃省党部筹委会主任委员。1927年4月应冯玉祥邀请,先后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科长、处长,宁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河南省政府农工厅厅长,并参加了冯阎倒蒋的“中原大战”,任冯部政治部部长,战争失败后,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知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世军应冯玉祥电邀回国,赴甘肃策动反对蒋介石军事政变未遂,回静宁老家暂住。1932年,因病去北平疗养,受邓宝珊委托去山东向冯玉祥代陈杨虎城将军派驻甘肃行署主任事宜。同年9月国民党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邀其去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1933年起先后任宋哲元将军驻南京代表、二十九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第五战区军风纪视察团团长等职。同年5月回家探亲,途经兰州,适逢国民党在兰选举全国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当选为甘肃代表。1934年1月,奉监察院命令去华北巡回视察,在北平访问了张学良、于学忠及二十九军将领张自忠、冯治安等人,弹劾了个别地方官员。1935年,李世军出席了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8年初,李世军以监察委员的身份在武汉组织难民收容工作。7月任第五战区军风纪视察团副团长,随团长于右任进行视察慰问工作。8月以监察委员名义弹劾阎锡山克扣傅作义部队军饷事件,并以监察院监察委员兼江苏监察区监察使身份,提案弹劾汪精卫与“伪满”“通邮通车”事件,并建议国民党委员放弃挖掘苏北运河大堤的阻敌计划。1939年,李世军被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主持修建了甘川公路、华(华家岭)天(天水)双(双石铺)等公路,兴办了湟惠、洮惠、溥济、鸳鸯池水库等许多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开辟了天水、西固、肃州(今酒泉市肃州区)、临洮等地飞机场等,力主修路造林,改良农田水利。1942年调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参议兼重庆战时运输统制局财务处长,李世军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多次拒绝参谋长钱大钧、运输处长俞飞鹏违章开支而发生争执对抗,得到行政院的表扬。1943年参加于右任发动组织的“西北建设协会”并任常务理事。1945年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首都巡回视察团团长等职。

1948年当选为立法院委员及立法院外交、预算委员会召集人。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李世军参加了立法、监察两院部分委员促成国共和谈活动。上海解放后,李世军与留在南京、上海的部分立法委员武和轩、陈建晨、张平江等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并发表声明脱离同蒋介石政权的关系,为建设新中国发挥余热。先后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参事。

李世军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冯玉祥、于右任、邓宝珊等著名爱国人士关系密切,是近代以来静宁县出生的一位著名政治活动家,知名爱国人士。在任何环境下,总是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正如夫人甘雨湘说的“是位打掉牙齿能吞血的好汉”。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江苏金坛县农村“劳动改造”,被“红卫兵”三次抄家。1970年10月因病返回南京。1979年9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切期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1980年6月夫人甘雨湘病逝,令他感伤不已,同年夏迁居北京。耄耋之年因病半身偏瘫,仍然尽职尽责,对政府工作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撰写文史资料及回忆录。他特别关心家乡建设,关怀家乡父老的生活。1989年6月24日病逝于北京,国务院参事室发布讣告。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9年12月,《李世军文集》(王克江、王有华编辑)、《李世军诗词》(李飞舟、张丽萍编辑)入编《爱我平凉丛书·成纪卷》(张光复主编),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今编《玉壶集》,乃出自《李世军诗词》“玉壶冰心”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