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陇干城楼⑨

登陇干城楼

水抱山环德顺军,戍楼高耸息尘氛。长堤柳影随波动,远寺钟声隔岸闻。双鹊噪晴连日雨,孤鸿飞破暮天云。陇干保障知谁是,慨想刘吴不世勋

注释:①甘肃省图书馆所藏《学古轩诗草》抄本卷上之“卷之四”今已佚,故集中缺失1917—1922年诗作。此“庚申”所作《冬月初七日晚八钟地大震志感》及后作《登陇干城楼》,源自魏柏树主编的《静宁古今诗词选》。②民国九年(1920)12月16日(农历庚申年十一月初七)晚8时06分,海原爆发8.5级大地震,波及当时13个省区,其中甘肃58县。震中在北纬36。、东经105。的海原、固原一带,列度为12度,极震区还包括靖远、隆德、通渭、会宁、静宁等县。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民屋倒塌不计其数。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全球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此次地震,余震持续三年时间。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所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据魏柏树主编《静宁县志》记载:“地震历20分钟,继又小震53次,天始明。此震,有60余处山体崩塌,最严重的是七里铺孙家沟、祁家大山、吕家埂子一带,每处阔约200—600余米,长约1000—1400余米,山间平地之村落多被压没,河流道路亦为之阻塞。孙家沟积水成湖,深不可测;界石铺、官道岔一段驿路,全被震塌。城南1.5公里的五台山西南坡震开一条长约10米的裂缝,5公里处乱故堆川平地裂缝长约30多米,地裂水涌,井水升高3米多。全县死12447人(一说15213人),伤2828人,压死牲畜37916头(只),房屋倒塌无数。损失动产及不动产米粮、器具等财物共值银19.1021万两。此后,余震不断,18日晚大风拔木,飞沙扬雪。灾民无处栖身,饥寒交迫,冻伤者又不下几千。据当时的县知事周廷元统计,到翌年7月7日共余震441次,其中较大的有227次,直到民国11年(1922)9月,犹有余震,是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震时,星月现红黄色,尘雾四塞。”周廷元解放后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据其本人《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所称:“山崩川裂,城垣尽圮,城关庐舍倾塌殆尽。时余承乏县知事,急于翌晨出粮于县库,食无食之灾民,购衣于当商,衣无衣之灾民,取帐篷旗寝于县库,搭盖草屋居无居之灾民。”地震中的幸存者胡育英在60多年后回忆道:“是夜,月色皎洁,一片寂静。8时许,忽然霹雳一声,天崩地裂,星月昏黄,尘雾四塞。震动方向觉自西北来,往东南方向去,上下波动,左右摇摆,持续了20分钟。房舍多数倒塌,城垣大部颓毁。天地漆黑,被压伤者,无法下手援救,幸得逃生者,各不相顾。而余震犹不时发生,惊骇号呼,不忍视听。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流离惨状,闻者悸心。而当时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面对这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竟无动于衷,坐视不救,言之殊甚痛心。”此组诗详尽描述了诗人在地震时及地震后亲身经历的恐怖与悲惨情景,当日惨象,如在眼前。③伊胡底:表示慨叹,谓(地震灾难)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意同不堪设想。《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④ 榱崩栋折(cuī bēng dòng shé):形容屋宇崩溃。榱,椽子。二鼓:古代夜晚用鼓打更,二更天也称为二鼓。⑤中和位育:意谓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修身治国,就能达到“中和”,天地间一切事物都能达到和谐的境界。此为儒家的核心口号,修养的极致工夫。《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德无名:谓天地间的道与德是说不清缘由的。德,道之承载与体现。《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道常无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不好生:《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化用其意。⑥墨风:墨色的风,即黑风。杀气:肃杀凛冽之气。⑦嗷嗷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难民。《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⑧瞻乌:《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富人之屋乌所集也。”郑玄笺:“视乌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当求明君而归之。”后以比喻乱世无所归依之民。鼠贫:谓屋倾墙空,鼠犹叹贫,况于人乎。⑨此诗作年待考。陇干城:即静宁县城。陇干,古县名。宋元佑八年(1093)置。以陇水(葫芦河)干流过境,故名。元大德八年(1304)省陇干县入德顺州,故址在今甘肃静宁县。⑩德顺军:宋庆历三年(1043)建,故址在宁夏隆德县。宋元祐八年(1093),随陇干县迁至静宁,金升为州,元大德八年(1304)废陇干县入州,旋改德顺州为静宁州,故治在今甘肃静宁县东。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尘氛:灰尘烟雾。喻战乱。刘吴:此指“三将军”刘錡、吴玠、吴璘,皆德顺军陇干人,南宋抗金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