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成都[51]
下里巴人唱和工,花卿丝管有遗风[52]。财饶锦里游云乐,兵压金川气亦雄[53]。将略谁知司马错,相臣争说卧龙公[54]。何当再往沽郫酒,臧否无言口碧筒[55]。
注释:①川信:此指儿子曜南寄自四川的家书。曜南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以四川即用知县去成都候差,充任粥厂厂长。奏派朱窝屯员,委管孔撒、麻书、白利三土司,兼代土勇,管理赋讼等事,有仁誉。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杜预注:“霖雨为人所患苦。”一三五七九言诗: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始见于隋朝释慧英的《一三五七九言诗》。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到九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②晦,明:黑夜和白昼。亦指阴晴。亦指月末到月中。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③淫雨:持续过久的雨。宋·司马光《知永兴军谢上表》:“经夏亢阳,苗青乾而不秀;涉秋淫雨,穗腐黑而无收。”④河翻桥断折:此句写陇干。江转石硼砰:此句写川蜀。硼砰(péng pēng),大水激荡声。唐·岑参《招北客文》:“突怒吼划,附於太白,渤潏硼砰,会於沧溟。”⑤四句皆盼儿还家之语也。出塞:出边塞。此指宦游蜀中。《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李白《太原早秋》诗:“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略阳城:陕西略阳县,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川北到达陇南的必经之地。见前注。⑥朱窝屯:“霍尔七土司”之一。治地在今四川甘孜州炉霍县朱倭乡。据《甘孜州民族志》等记载,霍尔朱倭,雍正六年(1728)归诚,授索诺木衮卜安抚司职,颁给印信号纸,从五品。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设立炉霍屯,以州县官充任屯务委员,兼管朱窝、麻书、孔撒、白利及东谷等土司,隶于打箭炉厅。进关:此谓曜南由打箭炉康巴藏区东行进入成都,须过大渡河泸定桥、翻越二郎山。⑦家报:家信。挞箭炉:即打箭炉。康定的古称,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古为羌地;三国蜀汉称“打箭炉”,唐宋属吐蕃;元置宣抚司;明置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设康定府。秋仲:即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因处秋季之中,故称。《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⑧销差:旧指向上级回报已完成差遣任务。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漕项》:“甫及销差,而仍然盘踞。”⑨阴气:寒气,肃杀之气。《管子·形势解》:“秋者阴气治下,故万物收。”暐(wěi):光盛貌。此二句借题发挥,刺慈禧干政,惜甲午之败也。⑩高宗:远指殷高宗武丁,商朝第23位国王。《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贤臣名)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伐克:伐而克之。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上古种族名。殷周西北境强敌),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近指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 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大小和卓,正式将新疆纳入版图;反击廓尔喀,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完成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以及用兵缅甸、台湾、安南等,自诩为“十全武功”。孟森评价:“高宗(乾隆)于新疆定后,志得意满,晚更髦荒。 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两句将淫雨比作鬼方,谓今人倘若像殷高宗、清高宗那样攻伐并战胜它,还会有几个鬼脑鬼头可以兴风作浪。看似戏谑语,实是有所感也。⑪都门:京都城门。此指北京。⑫生平两次帝都来:咸丰九年(1859),源瀚行年31岁,以优贡身份进京“补行朝考”(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有《朝考事毕友人劝应顺天乡试赋此言志》诗;光绪十二年(1886),源瀚行年58岁,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春闱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三甲,释褐授官,有《都门》诗。得见天颜:指拜见光绪帝。天颜,天子的容颜。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⑬三殿:即紫禁城(今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清朝皇帝行使权力或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双阙:紫禁城南面正中为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因称午门。或称午阙。午门城台平面形如凹字,犹古代宫门双阙遗意。午楼全部建筑,高下错落,左右映带,势若朱鸟展翅,翱翔天空,故又称为“五凤楼”。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廊庑。九门:即京都九门,北京内城原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正源于此。今已大多无存。八旗八布: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正式创立。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北京皇城周边的八旗分布,据《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二载:“八旗方位,左翼自北而东,自东而南: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自北而西,自西而南: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皆四周星共,以环卫宸居。”⑭侧闻:从旁听到。犹传闻,听说。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白铁新修路:白铁,镀锌铁的俗称。北京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清同治四年(1865)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宣武门外修建的长约六百米的窄轨铁路,一台小型蒸汽机车牵引着三节车厢,在其上往返行驶。其目的是为火车作广告,因而被称为“广告铁路”。时人写到:“以小汽车(蒸汽机车)行驶其上,其迅疾如飞”,“诧所未闻,骇为妖物”,“几致大变”。不久,由京城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除”。二十年后,光绪十二至十四年(1886—1888),在皇城御苑中修建了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皇家铁路——“西苑铁路”。其全长1510.4米,亦为窄轨。空忆黄金旧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故址在今河北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遗址尚存。此二句意在批评慈禧太后在皇城修铁路玩物丧志,光绪帝也没有燕昭王那样的雄才大略,筑黄金台,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按,是年,光绪帝推行改革,倡导西学,遭慈禧镇压,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⑮桑乾:此指卢沟桥。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是海河的重要支流。相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得名。上源为山西省的元子河与恢河,两河于朔州汇合后称桑干河。在怀仁县进入大同市,经河北省汇入永定河。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今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翘首望:望帝京,思进用,空怀报国之志也。满城葱郁气佳哉:此赞北京王者之气也。葱郁,青翠繁盛貌。《宋史·乐志十》:“氤氲成雾,葱郁垂阴。”⑯西安:古称长安、镐京,今陕西省省会、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北)。世界历史名城。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2个王朝在西安地区建都(积年为1077年)。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北宋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改为京兆府路,元建安西王府、后改置奉元路,明始置西安府,清因之。编次:编排次序。⑰八水:长安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潦、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镐京:西周国都。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周武王既灭商,自酆徙都于此,谓之宗周,又称西都。《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镐京辟廱。”其后汉武帝在此凿昆明池,遂沦入池内。峥嵘:高峻貌。欧阳修《鹎鵊词》:“龙楼凤阙郁峥嵘,深宫不闻更漏声。”⑱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六:“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纳履:穿鞋。以征瓜之美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⑲绝大文章: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之科诨第五:“于嘻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碑洞,碑林的俗称。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十五号。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荟萃之地。清·钮琇《景龙观钟铭》:“西安府学宫,唐宋之碑林立,俗称碑洞。”惠养:加恩抚养。《新唐书·刘蕡传》:“念百姓之怨痛,在择良吏以任之,使明惠养之术。”《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夫一家之长,必惠养子孙;天下之君,必惠养兆民。”井:即井市,井曲。古代因井为市,依井而居,故称。泛指街市,里巷。唐·李绅《入扬州郭》:“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⑳来往与居止:谓八方之客和长安居民。言人气之旺,人口之稠密。十二栏杆:曲曲折折的栏杆。十二,言其曲折之多。此喻立都长安的十二个王朝。宋·张先《蝶恋花》词之一:“楼上东风春不浅,十二阑干,尽日珠帘卷。”数:此谓气数、运数也。盈:满也。[21]太原:清置太原府,治阳曲县。今山西省省会,简称并(bīng),别称并州,古称晋阳、龙城。春秋时为晋国都城。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定都晋阳。秦置太原郡,汉置并州刺史部。北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隋末,李渊为太原留守,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置并州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为河东节度使治,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传为“龙城”。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尔后,太原新城复起于唐明镇。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金置太原河东军总管府。元置太原路。明扩建太原府,成为九边重镇之首。[22]壮年曾赴考优场:咸丰九年(1859),源瀚“时因补行朝考”,途经山西平阳府、介休县、太原省城,由易州入京。有《出太原省城》等诗。迂道:犹绕道。徐沟:即今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在县城以东21公里处。[23]墙屋砖修扉尽闭:明太祖封其第三子朱桐为晋王,坐镇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洪武九年(1376),水平侯谢成在宋太原城基础上扩建新城,墙以砖石,环以大濠,是为明太原城。旧志记载:城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设有八门,八门之外均建瓮城。城门上建有城楼,四隅建有角楼,城垣之上建有九十座小楼。明府城坚固壮丽,池沼台榭遍布,城周流水潺潺。山西按察使王元美云:“太原城壮丽甚,二十五睥睨,辄作一楼,神京所不如也。”明景泰元年(1450),山西巡抚朱鉴为防御鞑靼瓦剌部骚扰,在府城南门外修建土城,设五道城门,号“南关瓦城”。嘉靖四十四年(1565),山西巡抚万恭修葺太原城,又用砖包南关城并建连城,将南关城与大城连为一体。有清一代,太原城基本沿用明代城池。明清两代的官衙建筑有太原府、督军府、布政司衙门、道台衙署等,位于今府东街以北至北城墙一带。市廛(chán ):市中店铺。亦指市区。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市,廛而不征。”赵岐注:“廛,市宅也。”晋·左思《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昂:贵也。[24]疆封:疆域;边界。兵野沿唐俗:谓太原督军府的兵卒不守王法,继承了李唐的粗野习气。路指天门近帝乡:天门,天子之门,即京师。谓太原近邻北京,军事地位不可等闲视之。明末李自成即由太原进军北京。路,当指正太铁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25]胡翰院: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八年(1869)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后,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迁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旋擢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外放山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赏识其创新精神和治理才能,特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实授山西巡抚。直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外,前后主政山西近八年,开改革旧制之先河:重教育,兴科技,振钱庄,开矿山,造机器,筑铁路,礼贤下士,富民利民,为山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呕心沥血,立下不朽功勋。1912年病逝于上海霞飞路寓所。是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山西巡抚胡大人的原型。吾师:光绪十二年(1886),源瀚参加会试中进士,胡聘之为同考官,故称。屏藩:屏风和藩篱,卫国之重臣。《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郑玄笺:“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屏藩垣翰,为辅弼,无疏远之。”有日:多日。引申为多年。抚军:即巡抚。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抚军。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26]保定:今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北邻北京、张家口,东接廊坊、沧州,南毗石家庄、衡水,西与山西省接壤。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废保定路,置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名列全国八督之首,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并且统管山东、河南一切军政事务,其权利远超直隶省范围。因直隶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晚清直隶总督著名者有曾国藩、李鸿章、张树声、袁世凯。[27]保障:特指供防御戍守的军事建筑物。《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命上柱国武威阴寿镇幽州。”保阳:明朝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又称金台郡,因保定城位于保定府河之阳,故又有保阳郡之称。权摄督臣有相臣:谓清廷以宰相级重臣兼掌直隶总督。权摄,暂时代理。督臣,即总督。因上对朝廷,故称。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按,晚清重臣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世称李中堂。 自同治九年(1870)九月以湖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光绪八年(1882)三月丁母忧离任;光绪九年(1883)六月署理直隶总督,旋复授,二十一年(1895)正月召京,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以两广总督调补直隶总督,二十七年(1901)九月卒。前后凡三任,计二十四年余,其权势达到历任直隶总督之巅峰。[28]制军:清总督称呼。明初,用兵时置总督,事毕即调他处或裁撤,嗣后设置渐广,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曾改称总制,俗称制台,下属则尊称为制帅、制宪或督宪。天津:光绪朝直隶总督署,其址在今河北保定市裕华路。按,天津,南宋名直沽寨,元改为海津镇,明置天津三卫。清雍正九年(1731)升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府治天津(今天津市大沽镇,府、知同驻)。晚清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海禁洞开,置三口通商大臣,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同治九年(1870),废为津海关道,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驻扎,后因义和拳暴乱被夷为平地,总督迁至保定。光绪二十六年(1900)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港口,有“河海要冲”、畿辅门户”之称。[29]柔:怀柔。夷岛:此指朝鲜及日本。明·戚继光《过文登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妖星:古代指预兆灾祸的星,如彗星等。借指内忧外患。北拱辰:北辰,北极星,喻帝都。拱,拱卫。天津在北京之南,故有此喻。[30]燕赵:据《禹贡》载,“燕赵”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等郡。 自汉代始命名为幽、冀等州;隋置幽州总管;唐代始称河北道,宋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元、明、清诸代,因首都设于北京,河北为京畿重地,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置直隶省。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包括今北京、天津北部四县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隋书·地理志》称此地“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苏东坡:“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城闉:泛指城郭。[31]兰州:今甘肃省会,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秦汉属陇西郡地,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始置金城县,后升为金城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时陷于西羌。西晋复置金城郡。隋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唐置兰州都督府,后降为州、郡。安史之乱中陷于吐蕃。北宋属西夏,宋神宗一度收复。南宋属金。元仍为州。明初降兰州为兰县,后复为州。并置兰州卫、庄浪卫。清初依明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时裁卫归州。康熙初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乾隆三年(1738)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兰州府辖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1764)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特征。[32]兰山:即皋兰山,北瞰黄河,是兰州城南的天然屏嶂和第一高峰。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延袤二十余里。”其北麓有五泉山公园,上有兰山公园。士气扬:此指陕甘总督左宗棠驻节兰州,经略西域,收复新疆。[33]邹御史:邹应龙,字云卿,号兰谷,兰州皋兰人,明朝官员。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四十年(1561),上疏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嘉靖帝不久下旨令严嵩致仕,将严世蕃下诏狱治罪,邹应龙则升任通政司参议。明穆宗隆庆初,以副都御史总理江西、江南盐屯,迁工部右侍郎,巡抚云南。万历初年被削去官籍,卒于家。分闱:即陕甘分闱。闱即省城贡(举)院,是生员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场所。清光绪前,陕甘合闱,两省士子均往西安陕西贡院参加乡试。因路途遥远,给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河湟、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士子造成极大困难。清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甘肃乡试与陕西分闱,在省城兰州举行。经清廷批准,在兰州城西北郊外海家滩于光绪元年(1875)建成甘肃举院,光绪十一年(1885),陕甘总督谭钟麟增修。外筑城墙,内建棘闱,名曰至公堂。左文襄:左宗棠卒谥文襄。尚:崇尚;谄媚。洋鬼:旧时国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按,光绪七年(1881),《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俄货渐入兰州。薛王:此指薛举、薛仁杲父子。隋末群雄之一。薛举初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旋称帝,迁都秦州。唐武德元年(618),与秦王李世民战于浅水原,欲乘胜取长安,遽病死。其子薛仁果继立,旋被秦王所灭。《旧唐书》:“薛举父子勇悍绝伦,性皆好杀,仁杲尤甚,无恩众叛,虽猛何为?”[35]愁心西挂:此忧患于沙俄也。有清一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领土140多万平方公里。徨徨:心惊不宁貌。《文选·扬雄》:“徒徊徊以徨徨兮,魂魄眇眇而昬乱。”[36]武昌:三国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汉代设有沙羡(yí)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后因辖区扩大改称汝南县。南朝宋孝武帝于夏口置郢州。隋文帝改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同城。 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唐敬宗宝历元年(825),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明洪武四年(1371),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元、明两代,武昌为湖广行省(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清康熙三年(1664)湖广分治,为湖北省省会。[37]湘江流会蜀江流:长江水系在武汉上游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乌江诸水,皆因源出或流经巴蜀,故泛称蜀江;有沅江、资水、湘江入洞庭湖来汇,泛称湘江。又,汉水由汉口注入长江。[38]关门:明代修筑的武昌城墙,全长约二十里。原设九座城门,北有武胜门,西有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南有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东有宾阳门、忠孝门。熊罴守:此指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杜甫《重经昭陵》诗:“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宋·王阮《禹陵》诗:“翠微不用熊罴守,乞与遗民共采樵。”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江中。因东汉名士祢衡《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头。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唐·崔颢《登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鹦鹉洲》:“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清乾隆间,新淤鹦鹉洲,已和汉阳连成一片。[39]秦路:此指陕甘之地。之:往、到。楚:古楚国所辖之地。此指湖北、江西。西人:作者自谓。南游:光绪十三年(1887),源瀚赴江西就职,南游荆楚,有《登武昌黄鹤楼》诗。[40]汉镇:即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挂帆:张帆行船。光绪十五年(1889),源瀚卸南康知县事,翌年乘船经汉阳、汉口返归。有《船开汉口》诗。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剖竹守沧海,挂帆过旧山。”曾否重修黄鹤楼: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毁于光绪十年(1884)。见前注。[41]南昌:即今江西省会南昌市。古称豫章、洪都。元置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为江西行省治。明清因之。洪武三年(1370)起,南昌、新建二县同城而治。清因明制。南昌地处长江以南,以滕王阁闻名于世。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源瀚宦游江西,初在省府南昌奉差,登滕王阁,过悬榻里。[42]凤坡龙巷:唐贞观十一年(637),筑南昌新城,临近赣江、抚河,即今南昌东湖老城区。旧有凤凰坡,后改为上、下凤凰坡巷。南昌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条半街九十九巷。”民众:谓人口众多。[43]阁起双江: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雄踞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之处。又,赣江至南昌,分为四条支流注入鄱阳湖后泄入长江。唐帝子:滕王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子。万寿宫,坐落于今南昌市区西南隅的象湖风景区内。许真君: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人。被尊为净明教教祖。今南昌西山万寿山寺庙有锁龙井,传是许真君御孽龙处。[44]淋淋:指雨声。黄梅雨,见前注。画栋:彩绘的栋梁楼阁。王勃《登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靉靉(ài):云盛貌。清·洪昇《长生殿·剿寇》:“不断征云靉靉。”[45]蠡湖: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又称蠡湖。《禹贡》:“九江孔殷,东为彭蠡。”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光绪十六年(1890),源瀚辞官归里,途经南昌,有《清明日由百花洲》诗。渔舟唱晚: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46]开封:今为河南省地级市。简称汴,古称汴梁、东京,为八朝古都。位于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隔黄河与新乡相望。夏帝杼于此建都,史称老丘。春秋时郑庄公筑粮仓,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景帝刘启讳,更名开封。战国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大梁,开凿鸿沟。秦降开封为浚仪县,属三川郡。东魏置梁州,北周改为汴州。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段汴水沟通黄淮,开封遂为水陆大都会。唐置汴州总管,李勉任节度使时,增筑汴州城,方圆二十二里。五代梁、晋、汉、周先后定都开封,称东都或东京。周世宗增筑外城。北宋定都开封,历九帝168年,东京汴梁富甲天下,人口逾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恢弘,“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金灭北宋,以汴京为陪都,改称南京开封府,宋故宫旋毁于大火。元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太祖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治,并为周王朱橚藩地。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都会,仅次于北京和南京。清开封府仍为河南省治,康熙初重修城池。但因明末破坏严重,清代经济黯然失色。[47]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尝言。”大梁: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北宋改称汴梁。游迟:相较于父亲而言。[48]银饷躬承思信宿:光绪十三年(1887)仲冬,源瀚自南昌解饷赴甘,“雪趋归德(商丘)”,途经开封夷门(大梁东门),过孟县(孟州)、陕州(三门峡),入关中。信宿,谓在开封连住两夜。《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不复,不再来;信宿,表示“连住两夜”;女通汝。黄河口决苦洪流:见前《临淮旅夜》诗并注。[49]迂:绕道而行。怀府:清怀庆府,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市。在孟县之北。太行雄峙于北,沁河横贯其中。[50]如是:如此,这样。此邦:指开封。言未了:言犹未尽。儿来从政定优优:结句一笔荡开,谓儿子曜南即将回来,他从政于蜀中,一定会是宽和有度的。优优,宽和貌。《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道。”毛传:“优优,和也。”欧阳修《桐花》诗:“优优颍川守,能致凤凰来。”[51]成都:古蜀国都邑,今四川省会。处成都平原腹地,自古称“天府之国”。秦并蜀、巴二国,并置蜀郡于成都。秦将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少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将岷江一分为二,引一流入成都平原,调节水旱,遂成天府。汉武帝置益州。新莽地皇五年(24),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仍为蜀郡。三国蜀汉定都成都,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与魏吴抗衡。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旋复蜀郡。十六国李雄建立成汉国,被东晋桓温所灭。后周置益州总管府,隋唐因之。至德二年(757),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以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治地,旋罢京。五代前蜀、后蜀立国于成都。北宋时,成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置成都路,明置四川承宣布政司,皆以成都为首府。明末清初,张献忠称帝,清军入川,战乱频仍,人口大减。清康熙间,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至今。清沿明制,置四川布政使司,并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52]下里巴人:原指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古属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工:善于,长于。花卿丝管:比喻美妙的乐曲。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花卿,花敬定,唐朝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因平叛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53]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游云乐:谓旅游之乐。云,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皆用。兵压金川:金川,即今四川阿坝州金川县。乾隆时有大小金川之役。由此废除土司制,巩固“改土归流”。[54]将略:用兵的谋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司马错:秦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秦国著名将领,历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学属纵横家。曾和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率军出石牛道灭蜀国。后又两次平定蜀地之乱,伐魏攻楚。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卧龙公:诸葛亮,号卧龙。[55]郫酒:郫(pí)筒酒,出在四川郫县。《郫县志》:“山涛晋初为郫令,常刳竹筒酿酴酒,郫筒之名由是而起。”清·仇兆鳌《华阳风俗记》注引:“郫县有竹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陆游诗:“酒来郫县香初压,花送彭州露尚滋。”臧否(zāng pǐ):品评;褒贬。口:谓品尝。碧筒:碧筩杯,亦作“碧筒”,一种用荷叶制成的饮酒器。清·赵翼《小北门下看荷花》:“带得馀香晚归去,月明更醉碧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