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彭凯平
积极天性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9月27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举办的“青少年积极品质论坛”上,作为积极天性研究中心的理事会委员,卓育英才的张振芬女士、这套丛书的主编曹畅老师与我共同受邀出席。我在论坛上做了主题为“积极心理是人的天性——科学心理学的启迪”的报告,分享了一名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如何看待人类的积极天性及积极教育应该关注人类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我在报告中提出,从个体层面来说,积极教育要培养幸福的人。在从事积极心理学基础研究工作中,我总结出让孩子得到幸福的重要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提高积极自我认识、积极自我效能感,即认为我能够成就某些事情。二是交给孩子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情商、抗逆力,以及负面心理的调整。三是让他们获得沉浸感,即做任何事情能沉浸其中、酣畅淋漓,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娱乐,都能做到专注、投入。同时,我们也强调孩子的关系建设:建设团队,互惠互利,团结合作,都是得到幸福的特别重要的路径。
从社会层面来说,积极教育应培养面向未来且有价值的人。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品质以面对未来社会?针对这一问题,我与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研究。我们试图发掘学生能够成才多少、成就多大,究竟与什么因素相关。我们的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最后能不能在未来成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才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第一,审美感(Aesthetic):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能够欣赏自然、社会与人的真、善、美;
·第二,创造力(Creative):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创造新概念、新事物,能够想象、憧憬并计划未来;
·第三,同理心(Empathic):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他人的感情,能够了解并理解他人的欲望和需求,能够善待他人、成人之美。
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为ACE。据此,我提出了积极天性的ACE(王者)模型。一个人能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才,正是取决于他的“王者之力”。这些是我近年来作为积极心理学工作者对青少年教育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张振芬女士的致辞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热爱与敬畏。她意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重大意义后,将自己的工作内容从学科教育毅然转为素质教育,十多年来不惧风雨却如履薄冰。听到她说这些,我看到不仅是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也被教育深刻影响着。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而曹畅老师随后进行的题为“素质教育实践者的披荆斩棘与乘风破浪”的分享则更加让我眼前一亮。
一方面,作为青少年营地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及倡导者,曹畅老师在会上分享了他从事营地素质教育十多年的点滴心得。他讲到,青少年的成长目标很简单,就是“真”“善”“美”——真诚纯粹的真,付出利他的善,激情艺术的美。这正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他所分享的创业史是一则艰辛却鼓舞人的故事。由于营地的教育属性、导师的教学属性易被忽视,他从事的营地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与压力——按照他的话说,从业的前十年都在“披荆斩棘”,只有最近两年才享受了一点“乘风破浪”。这种矢志不渝的教育初心让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营地教育的根本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上。其目的直接触及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且,营地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载体,试图通过多感官、情景体验、户外活动进行人际关系、领袖力、意志品质、责任、爱心等多主题的课程、活动,来释放青少年的积极天性,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我欣喜地发现,曹畅老师十多年从事的营地素质教育,正日益成为培养幸福青少年、发掘他们“王者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积极教育与持续不断的积极影响,会让每个孩子更加阳光快乐、自信有爱,让幸福在每个家庭中流动,对此我很有信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我自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并受清华大学邀请从事清华心理学系复系工作以来,为了激发青少年的积极天性,始终耕耘在积极心理学的科研和教学一线。而本丛书的作者们作为营地导师,也在十余年间陪伴了十多万名青少年成长,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健全积极的心理品质。论坛的最后,伴随着我们几个委员和嘉宾的手按向屏幕,积极天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了。我相信,随着中心的成立,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能够更加切实地应用在实践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