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乐观解释风格的培养
1.乐观的解释风格
习惯性放弃的孩子
小A是一个高一的男生,他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要放弃。刚入学时他的成绩很差,随后索性连试卷都不交了。父母拿他没办法,老师更是一脸的惋惜。他谈起学习就是一副特别无所谓的模样,让人不禁为他的学业和未来产生忧虑。
直到有一天他跟同学说:“我不会一道题和不会十道题没有区别,所以就算是会的题我也不愿意写,干脆交白卷。”
原来,小A在学习路上经历了很多困难。他上学比别的孩子早一年,很多知识学不会也跟不上,这让小A心里很是自卑,总觉得自己很笨。而且,爸爸妈妈从不鼓励帮助他。慢慢地,小A即使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他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放弃了。
小A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一直都没有获得过成就感,不断经历“学不会”的感觉让他最终放弃学习。这种经过不断失败而形成的不再愿意努力的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塞利格曼同时认为,既然无助与悲观可以习得,那么乐观也可以习得。如何习得乐观,关键在于一个人面临事件的时候,是否拥有乐观合理的归因,即乐观解释风格。
乐观的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时候,倾向于对积极事件做普遍、持久和个人的归因,对消极事件做特殊、暂时和外在的归因。而悲观的人则完全相反。例如,乐观的解释风格会将考试考得成绩很好解释为:“我是很棒的(普遍的),我一直都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持久的),这个好成绩是我努力的结果(个人)。”相反,如果这个孩子认为:“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好只是这次而已(暂时的),自己只不过是碰大运(特殊的),刚好考的题目自己都会,算不了什么(外在)。”这就是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和人格化(personalization)。永久性维度决定一个人会放弃多久。对厄运做永久性维度高的解释会使人产生长期的无助感,而对同件事情做暂时性解释的人很快就能恢复良好的情绪状态。普遍性维度高的解释风格会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造成无助感,而特定性的解释风格只会在某些问题领域内造成无助感。人格化指的是倾向于将事件内在归因还是外在归因,对好事内在归因、坏事外在归因是乐观的,反之则会产生悲观情绪。
乐观的人会设想,无论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个世界都是充满机会的。他们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更愿意将这种失败看成是暂时的,也更愿意把所有的力量投注到扭转失败和解决困难的方向上去。乐观的解释风格所带来的心理力量能够驱动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下面一个案例是一个营地中两个孩子的一段对话。
小艺:小琬,你听到老师刚才说的了吗?咱们“国家”要竞选国王(小组的领袖)了,晚上就要开始竞选演讲了。
小琬:听到了,但是跟我没啥关系。
小艺:我挺想去选的,如果能当上国王,那多牛啊,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上去试试,你觉得呢?
小琬:什么我觉得?
小艺:你觉得我们有可能竞选上吗?
小琬:完全没可能。你看咱们小组的这些人,他们上台演讲都那么厉害,咱俩肯定不行。
小艺:可是,我们总是有机会的,不是吗?
小琬:不可能的,即使我们演讲得比以前好,可是其他人也在练啊,我们还是比不过的。再说了,我以前参加过好几次演讲比赛,每次都进不了决赛,就更别说竞选国王了。
小艺:选不上就选不上呗,我可以把这次机会当作一个锻炼的机会,我现在就去写我的竞选词。
小琬:你就别费工夫了,浪费时间而已。咱们才第一次来营地,你没看咱们组有好几个人都是营地达人了?放弃吧。
小艺:你说的也对,也许等下次来营地的时候,竞选的获胜概率要大一些。不过这次我还是想去试试,就当练习了。
小琬:那随你便吧,反正我绝对不去竞选。
小艺:……
忧愁的小琬和充满希望的小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在内心里对于竞选这件事的解释风格完全不同。小琬认为竞选成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悲观是长久的、普遍的、指向自己的。而小艺认为总是有希望的,无论小琬提出多少反驳意见,他都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即使竞选不成功也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是有帮助的。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艺会去练习演讲,就算竞选不上国王,他也会认为自己一直在成长,不会被一次失败打败。
青少年们处于一种对世界和自我探索的阶段,他们会通过很多种方式想办法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培养青少年的乐观解释风格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他们保持乐观的状态,进而不断地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更好地在未来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2.乐观解释风格的培养
(1)通过体验,学会正确地思考实际问题
对青少年而言,一味地说教,重复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成人认为正确的归因收效甚微,并不能轻易地改变他们。他们更愿意通过体验不同的事件,经历多种多样的人生,自己去发现、思考、总结相关问题,并从中找到答案。例如青少年听父母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会很排斥:他们不愿意听父母的“丰功伟绩”,更愿意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向父母证明“自己也很棒”。
由于青少年接触的世界相比成年人而言更单一,许多青少年很喜欢把一些事情灾难化,他们总是很容易看到最坏的结果,得出最糟糕的归因。他们在幻想层面不断地重复这种可怕的想法,无法正确、客观地思考实际问题。他们更乐意把自己脑海中那些悲观的、可怕的、消极的想法当作现实。因此,我们需要给青少年们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让他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在营地里,每个学员都会经历各种挑战。他们有特别害怕的时刻,也有特别快乐的时刻;有特别糟糕的体验,也有非常有成就感的体验。在这些体验当中,他们会逐渐整合自己复杂的感受,形成对事物的新看法,并把这些新经验反射到自己的现实世界当中,发现真正符合环境、符合自身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被父母“绑架”到营地的杰西
杰西是一名初二的男生,平时在家只喜欢玩手机打游戏。到了暑假,妈妈提议让杰西去营地,杰西非常不乐意。在他的想法中,妈妈只是想把他送到营地去“改造”,他不愿意这样“被改造”,认为还是玩游戏最舒服。可是妈妈却不由分说地将杰西送去了营地。
去营地的路上,他的情绪非常低落,一直在抱怨。感觉自己即将浪费7天的时间不说,还不知道在营地里会被老师怎么折磨。想起以前去补习班的痛苦经历,他难受极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当营地课程开始之后,杰西被这里快乐的氛围感染了。他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里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折磨人的场景,自己反而挺开心的。于是,他逐渐投入到课程当中。

杰西在营地中分享
在营地快结束的时候,杰西分享道:“其实这个营地我一开始是不想来的,我心想,这七天在家打打游戏多好。但是来到这里之后,我感觉真的很不错。我收获了很多。每天我不仅在理论课上能够轻松地学到很多东西,就连游戏项目都会让我有很多感受。在这里,我在学到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的同时,每天还可以在欢声笑语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很感谢这里,感谢它让我成长了许多。”
在杰西以前的生活中,可能最能让他感受到快乐的就是手机游戏,他并没有那么多其他的机会去感受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快乐。可当他发现现实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时候,那些预想中的无聊、糟糕甚至痛苦的事情并没有来到的时候,他内心里对生活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他会变得敢于尝试,更加勇敢,更加投入。这种体验会让青少年对现实拥有更为全面的认知,从而形成全新的解释风格和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2)打破人格化归因的枷锁
每当事情不太顺利的时候,青少年就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一部分青少年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另一部分会觉得都是别人的错,和自己无关。青少年时常觉得一件事情只有绝对的对与错,或者绝对的黑与白。他们将问题简单化,他们会觉得:“我就是这样的!我改变不了!我长这么大,我的个性就是这样!”
行为是短暂的,而个性是长久的。行动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则更加稳定。青少年如果无法将问题归因为自己的行动,而是归因为自己的个性,他就会倾向于悲观的解释风格。
我们要鼓励青少年全面地看问题,既不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别人,也不把所有结果都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而是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自己的思维风格、行为习惯以及对结果的评估等多方面来思考问题,打破人格化归因的枷锁,这样才能走出“非黑即白”的世界。
(3)学会反驳悲观
悲观往往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悲观者比乐观者更加容易感到沮丧,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所获得的成绩通常都会比乐观者低,同时,他们的身体状况往往也比乐观者差。如果一个青少年已经形成了悲观的解释风格,他感到焦虑和忧郁的风险就更高。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反驳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要想打倒悲观,必须将自己对自身的看法视为怀疑的目标,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是否合理。
然而,许多成人与青少年在受到他人指责的时候都会努力反驳,但是如果被自己指责,反驳自己的能力就会非常弱。这是因为每个人内在的看法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相信自己对自身的看法都是不可反驳的。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看到的世界有限,经历的事件都是重复且固定的,此时他们无法去找到反驳悲观的依据。因此,青少年需要更多地去体验生活中的事件,学会觉察自己的模式和自己的认知思维,才能找到反驳悲观的依据。
自我反驳的清清
清清是一个初二的女生,她很喜欢去营地,可有一次在营地分组的时候,小组里有一个同学竟然对她说:“你这么胖,在我们组会拖累我们,你去别的小组吧!”清清当时特别窘迫,脸腾地就红了。她的确对自己的身材感到很羞愧。事情发生时,她甚至想直接离开营地,一走了之。她一个人走到角落里偷偷地抹眼泪。可当她冷静下来之后,开始了如下的自我对话:
——我真的是太怂了,我竟然不会为自己辩驳,不会为自己说话。他们说得很对,我就是一个会拖累大家的胖子,不会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我是比别的女孩子重一点,我也希望我像其他女孩子那样苗条美丽,可是我并非一无是处。我在小组里非常努力,我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还给小组加过很多分。以前小组的同学从来没有因为我胖,就觉得我拖累了他们。相反,他们很喜欢我。这个同学跟我如此说话不是我的错,而是他不懂得如何沟通。而且因为他是第一次见到我,对我还不了解,所以他才会这么对我说话。我会慢慢让他看到的。我为我自己骄傲,同时我也会很努力地为小组的荣誉而战。
清清寻找到了具体的依据来证明自己并没有那么差。首先,她将别人的侮辱性评价归为对方暂时的行为,并且愿意通过具体的行动(努力让对方了解自己)来改善现状。其次,清清还对他人和自己都进行了共情,尝试理解对方的同时,也进一步认可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努力的、愿意为小组荣誉而战的女孩。这样的赋能不仅能够安抚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够在当下就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反驳悲观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反驳悲观的策略总结为:
·寻找合理依据;
·制定行动计划;
·共情他人;
·为自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