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户外素养的关键能力

二、营地导师户外素养的关键能力

在户外营地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一个导师自身能力的要求。户外导师要具备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抗压能力,对于周围环境敏锐的觉察能力,对于每一个孩子身上特质的发现能力,对资源的汇总整合能力;最后,也是在整个户外活动中最重要的,确保每一个学员身心安全的保障能力。如果没有以上能力,所设计的课程缺少灵动性,没有等到孩子有所收获,导师就已濒临崩盘。因此,营地导师需要具备的户外素养包括三大方面,即抗压能力、自然感悟力、保障能力。

1.抗压能力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质的心理和生理表现出来。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因此,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面对同样的压力源,不同人感受到的压力不同,压力反应也不同。

抗压能力其实就是心理承受能力,是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和战胜力。在户外营地课程中,非常考验导师的抗压能力。户外营地教育活动,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切换。特别是户外环境有时会有些艰难,出于本能,面对不舒适的环境时人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导师表现出一丝负面情绪,就会很快传播到孩子身上。因此,作为户外活动的引导者,导师需要尽快适应环境,以最好的状态带领孩子进行活动。在一些环节如徒步中,会为学员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对成人来说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导师具有较强健的身体机能去完成。面对一些突发的困难,营地导师还需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因此,营地导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

穿越热带雨林

在一场探险类徒步营地课程中,导师带领孩子们徒步12公里穿越雨林。炎热的天气,泥泞的小路,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有的时候走着走着就下起了雨,孩子们披着雨衣挽起裤腿前进;有的时候走了一两个小时看不到尽头,孩子们就开始抱怨;还有的孩子体能不够好,步子迈得比其他伙伴还要艰难……面对种种情况,营地导师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压力,更多还有内心的考验。

一次徒步中,有一名叫兜兜的孩子,因为身体比较肥胖,行进起来比较困难。兜兜逐渐脱离了自己的小组,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后面。负责在最后压住队伍的导师为兜兜加油打气。兜兜看到一起前行的小梦走到一半,因为有哮喘病不能长途远足而上了后备车,心情更加低落。导师就一路与兜兜聊他感兴趣的话题:从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到不同游戏中的角色转换,再到爸爸妈妈的互动模式,再到学校里的同学老师,再到以后想要去哪里旅行……聊天中,兜兜徒步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兜兜因为体态偏胖,再加上行走时间较长,大腿内侧都已经被磨红了,但是在导师的带领下依然雀跃着。导师心疼地对兜兜说:“兜兜,腿太疼的话也不必一直坚持,你可以上车的。上车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不坚持的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也很重要。”兜兜说:“我发明了一种走路方法,这样就不会磨到腿了。”说着就把腿叉开,同时更加坚定地说:“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会完好无损地到达终点的,相信我,我一定可以。”

营地学员在热带雨林中穿行

上面这个故事的导师面对兜兜即将掉队的突发情况进行及时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其将目光从看似遥遥无期的目标聚焦到其他开心的事情上。当老师看到孩子身体出现不适时,表示可以坐车,是为了学员的安全着想。而兜兜凭借自己的意志力与切实可行的办法,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

躬身入局

一场户外营地中,因为前几天经历了台风,泥泞的路上还有很多积水,孩子们寻找干燥的土地弯弯绕绕地行进着。可是途中要穿过一个桥洞,桥下积满了水,躲无可躲,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只见平时看起来纤细干净的女营地导师直接脱下鞋,挽起裤腿,踩着水到了桥洞下,一边走一边兴奋地喊着:“小马小马快来呀,水没有到我的膝盖,也没有到腰,只淹没了脚踝。”孩子们一阵哄笑,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他们要去试试水。有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害怕水,身材高大的哥哥就主动上前充当雷锋,背着小朋友过河;有的孩子踩着水兴奋得尖叫……就这样,在一路的欢声笑语中,在打湿的鞋子下,踩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小路。

户外活动中,会遇到很多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看似是一个困难摆在面前,但是当导师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转换的时候,把过水洼变成小马过河的故事,困难便成了一个有趣的尝试。这个过程中,导师亲自示范也为孩子们起到了榜样作用。所以对于营地导师来讲,不仅要承受户外环境对于身体的挑战,也要具备面对突发状况及时转换危机的能力。导师的抗压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榜样的力量,启发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抱怨,应想办法积极解决,用快乐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2.发现能力与自然感悟力

发现能力是从细小的事物里感受时代的脉搏,看到社会生活,体会人与人的关系的能力。自然感悟力是指对自然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也是发现能力的前提。户外营地对导师自然感悟力的要求往往更高。自然感悟力按照不同的感受器官,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个维度。在户外营地中,导师的自然感悟力在这六个维度也有不同的体现。

·眼——代表着我们能够看到的户外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特色。例如在海南就会关注到大海、沙滩、椰子树,而在西双版纳可以看到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房屋建筑。通过不同的刺激,可以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五彩斑斓的美好。

·耳——指的是我们能够听到的。例如不同营地活动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在草坪上狂欢时动感而热烈的背景音乐,举行仪式时厚重而神圣的音效;还有在不同地域听到的不同语言;还有大自然本身的声音,海浪的拍打声,植物被风吹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又或者是夜深人静的静默无声……导师在“耳”这一维度具备的自然感悟力,能够提升环境的氛围,通过不同的声音带动场能。

·鼻——指对气味的感知力。户外营地活动中会伴随不同的气味,在海边感受大海独特的味道,可以去海边踩浪花,可以泡在水里;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后,烤肉的香气会激发珍惜食物的体验。

·舌——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和当地独特的食材,体验饥饿感和满足感,是“舌”这一维度的意义。

热带雨林中的舌尖美味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孩子们品尝着螃蟹、芭蕉汁等特色食物。它们在味蕾中盘旋,让孩子们体验着不同的美味,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大,品尝了一口,还跟其他同学分享是什么样的味道。有的孩子开始不敢尝试,但是看到其他同学吃得津津有味,也壮着胆子尝试起来,闭着眼睛伸出舌尖,咂咂嘴巴,一口吃下去……孩子们兴奋的叫声、笑声,响彻整个雨林。

·身——用身体进行感触、互动、体验。在户外教育中,无论师生,打开肢体,用全身心去感受尤为重要。在沙滩上奔跑甚至跳舞,潜入海中探索海洋世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偌大的夜市里自信舞蹈……都要通过导师运用身体的感悟力让孩子发现更多美好和可能性。

·意——指的是将人带入某一意境的能力。户外营地活动中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企划,这时导师就要通过“意”这个维度使学员进入预设的意境。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与探险中,满足孩子们的冒险欲,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当一个户外营地导师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个维度的自然感悟力时,就能使营地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旅行,告别无聊的景点打卡,调动学生的全身心,加强他们的体验感,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营地导师拥有了发现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全身心地感知学员需求,根据学员需要发现其身上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会根据课程需要发现更多周围可利用资源,不管是植被茂密的树荫,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漠,都可以根据需要创造环境,根据环境利用其资源。

3.保障能力

保障能力在营地教育的户外课程中至关重要。保障不仅仅体现在课程的顺利运行,更体现在学员的安全与身心健康。在户外营地教育中,保障能力根据不同领域可分为应急保障能力,安全健康保障能力,管理保障能力。

·应急保障能力。营地教育活动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孩子的情绪状态,团队的氛围等。当户外导师遇到这些因素时,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学员的体验感不会下降。对此类问题即时处理的能力即为应急保障能力。

·安全健康保障能力。户外营地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就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安全风险并规避之。活动中,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可能会想做一些活动安排外的事情,此时导师应该先预估安全性,在安全的情况下陪伴孩子一起进行。户外的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青少年血气方刚,有时会和队友起一些小摩擦。遇到这种情况,导师应即时干预,阻止事态扩大化。对于由此产生的情绪问题,导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保障孩子身体安全健康的同时也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管理保障能力。户外营地中,导师分为不同的职位。例如主训导师,营长,会务组,安全组,督察……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分工与责任。户外营地活动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每一个岗位的导师的努力。此外,管理保障能力还体现在课程设计中。设计课程时要进行逆向推演,判断在活动实施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阻碍导致完不成目标,以及如果完不成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办。如果出现一个问题后,又诱发了一连串的问题,应该怎么面对和解决?设计中还要做好提前备案,即在A方案设定之后,还要设定B方案甚至C方案。

登雪山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与应对方案

在安全的环境下登雪山

本章要点

1.营地导师户外素养包括三大方面,即抗压能力、发现能力与自然感悟力、保障能力。

2.自然感悟力,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个维度。

3.保障能力根据不同领域可分为应急保障能力,安全健康保障能力,管理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