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心理韧性

一、何为心理韧性

逃避的孩子

小奥是一名男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从小到大,小奥都非常听话。初二的某天早晨,小奥突然不愿意起床。妈妈好不容易把他从床上拽下来,塞进车里。刚一上车,小奥就说自己肚子疼,不想去学校。听到突如其来的“肚子疼”,妈妈根本不相信,一路开车送孩子到学校。到了学校门口,小奥磨磨蹭蹭就是不想下车,但是看到妈妈严厉的眼神,还是走向了学校。

下午放学的时候妈妈去接小奥,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于是给老师打电话,才知道小奥竟一天都没有到校。妈妈着急了,到处找小奥,终于在家门口附近的网吧里面找到了。小奥竟然逃学了,去网吧玩了一整天游戏。妈妈气得在网吧里把小奥狠揍了一顿,连打带骂地把小奥拽回了家。

小奥非常难过,从此不再去学校。无论爸爸妈妈用什么方式都没有用。小奥在家,每天晚上玩游戏、白天睡觉。就这样过了三个月,小奥的精神越来越差,和爸爸妈妈也不再交流。

爸爸妈妈实在无法忍受了,带着小奥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原来,小奥说肚子疼不想去上学,是因为前一天由于作业做得不好在班里被老师批评了,课后同学们还接二连三地嘲笑他。这让小奥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他再也不愿意走进校园。

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小奥无法释怀,敏感的小奥无法把内心的委屈和苦闷向父母倾诉,他能选择的只有逃避——逃避到游戏中,逃避进自己的世界里。

这一小小的困难对于初二的小奥来说,是他十几年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挑战。老师的尖锐批评、同学的恶语相加都让一直顺风顺水的他不知如何应对。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开始拥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认可。他希望自己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可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他的渴望,比如安慰自己的能力、正确看待批评的能力、应对人际压力的能力、调整行为的能力、面对现实的勇气等。困难于他而言犹如人生中无法逾越的鸿沟,他甚至连看那鸿沟一眼也不敢。

对于像小奥这样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例如在学习方面,一项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显示,有26.4%的中小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成长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青少年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来应对,这就需要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美国心理学会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如下: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心理韧性意味着个体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这一过程性定义,既包含韧性是对抗逆境和创伤等应激的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又包含从逆境和创伤中恢复过来的一种成功应对结果。可见,心理韧性有两个核心要素:个体面对应激时的良好适应(能力)和成功复原(结果)。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鲁森斯把韧性纳入心理资本范畴,他认为,韧性是当一个人身处逆境和被问题所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最终取得成功的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他们在经历生理、心理的成长压力与强大的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压力,包括人际冲突,甚至校园霸凌。种种压力不仅容易使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失落、无助,还可能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降低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导致抑郁。

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对于其人格成长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心理韧性能让青少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积极应对;能让青少年在面对压力、逆境和伤害时迅速恢复心理动力去应对,并且将这些负性事件当作成长和超越平凡的机会;在已经取得成功之后,还能让青少年拥有继续挑战的信心和与之匹配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