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二、营地导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导师个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因此,营地导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进行反思。比如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讲授内容、环节的完整性;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课程中重难点的处理是否得当;个人台风如何,在课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内容应用恰当的表情、语言、手势和身姿等;面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应急事件,是否能够灵活机智地解决……对这些方面的反思,都有利于课程的改进。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因此,营地教育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这就要求营地导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营地教育工作

2.对学员互动情况的反思

一场营地中,每一部分课程结束后,营地导师都需要对学员的互动进行反思,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提升后面的课程质量。学员的互动非常重要,因为互动关乎营地整个课程的氛围,影响课程的整体效果。互动本身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表现,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互动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营地导师营造的氛围还不够,也可能是孩子们融入得不够深,还可能和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有关系。由于互动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营地导师需要在整个营地课程中,随时保持对学员的互动情况的关注。如果上午的课程讲的理论较多,互动不够,就需要让下午的课程变得有趣一些,提高孩子的参与意愿,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队。对慢热型的孩子,导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关注,比如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互动,用玩笑、鼓励等来帮助孩子及时融入团队。在课程中,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他点赞、给他鼓励,让其他孩子认可他、了解他,帮助他建立在团队中的自信。在小组分组中也需要注意,不同个性的学员要搭配起来分组。一个小组里面的学员同质化过高会导致小组整体气氛的极端化。因此,团队分组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将不同个性的孩子搭配起来。如果分配结果不尽合理,就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手段,保证后续课程质量。

另外,对营地教育来说,学员也是营地课程的建构者。因此,营地导师要尊重学员在课程中的反馈,充分听取学员的想法。“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用心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意见,有利于拓宽营地导师的教学思路,进一步完善营地课程。

3.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对营地课程进行反思时,需要考虑其教学内容呈现得是否合理、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工具的使用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让营地导师从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动层面对营地课程有更多思考,进而优化课程。另外,营地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教学失误。出现失误后导师要反思失误出现的原因,以便下次提前排查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活动,尽量减少失误的发生。

4.对营地教学环境的反思

在营地教育中,环境是基础,营地导师的职责就是基于环境和学员需求,设计、开发和实施符合学员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和活动。营地环境本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会极大地影响学员对课程的感受。因此,导师需要反思如何营造营地教育的场域,反思如何将课程和营地进行更好的结合。比如,在敦煌营地中,开营仪式最初的设计是和传统的开营仪式一样,但是营地导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观看了关于敦煌的演出以后,决定设计一个重现古敦煌市场的方案。这个方案虽然在执行的时候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学员的体验特别好(详见第三篇第七章)。换言之,营地教育中,有时候需要配合营地环境进行课程的改造,有时候又需要配合课程对营地环境进行改造。环境与课程的结合,能够让学员在营地中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