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应掌握的教育学相关理论
营地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遵循了教育的一般规律。作为营地导师,必须了解基本的教育知识,这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同时,通过学习一些教育方法和技能,营地导师能够整合教育资源,设计出适合学员的课程,用更适合青少年的方法进行授课。
教育学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庞大的学科。比如,以各级教育为对象,有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分支;以教育过程本身为对象,有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估与测量、教育管理学等分支;以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各国教育的比较为研究对象,有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还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了解所有的教育学知识显然不是营地导师之必须,营地导师应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和营地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有以下几种。
1.情景认知理论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景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学习和理解。情景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营地教育中设计的种种情景构建了青少年学习者的学习场景。可以说,在营地课程中,情景的设计具有明确的意图和方向性,所有的教学活动均需要和教育目标建立联系。营地教育中,用音乐来营造情景、用角色扮演来重现情景、用语言来描绘情景、用实物来展示情景等方式重构情景,使营地导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自身家庭形成情感链接。可以说,在营地教育中,需要利用符号、语言、声音、图像、视频、空间布陈等多种手段来组合情景。
情景的营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情感,而情感是保障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情景教育正是唤起学习者情感反应而激发其学习投入的重要手段。情景式认知赋予学习的意义,促进知识向日常生活情景的迁移,它因为提供真实情景的现实体验而丰富了学习过程。Choi和Hannafin认为有四个关键的概念和情景学习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分别是情景、内容、激励和评估。
(1)情景
情景是学习真实发生的环境、地点和场所。基于个人的经验,学习者能使用一系列方法顺利完成情景中的工作。正是有意义的资源和有目的的活动促进了问题解决,同时也促成了学习向真实情景的迁移。营地教育中的情景设置有真实情景和模拟情景两类,比如商业教育营地中让孩子们把商品拿到市场上销售、培养自立能力的营地中让孩子们去餐馆打工,都是真实情景。在同一个营地中,可能会同时有一些模拟情景。比如商业教育“PVP商战”营地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充分体会现实商业的情况,会人为设置一些障碍和机遇,让孩子们体验到更加的丰富场景。
(2)内容
情景教育中,特别注重调动学习者的观察、体验、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促进学习者的智能、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全面发展。这些内容不仅符合心理规律,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在情景认知理论之下,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而不是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内。能够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都可以汇聚到课程中,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在一个主题性的课程中可以融合非常丰富的内容。同时,课程内容也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程设计时应注重将学习者过去的经验和将要获取的知识相结合。
(3)激励
同样,在学习中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地课程中,明确的奖惩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和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营地教育目标的实现。激励机制的设定可以使课程项目分团队进行,每个团队在课程环节或任务中表现好的时候都要进行加分激励,每天都要统计各个团队的得分情况,并把得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员。
潘多拉规则
在“PVP商战”课程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员体验更多的商业现象,比如,公司大范围的人员离职、数家公司破产、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经营状况相差悬殊等情况,营地导师需要灵活机动地在课程进行的环节中适时调整内容和规则,让课程最后的效果趋近于课程目标。
因此,课程中设计了“潘多拉规则”。这是一个临时设计的抽奖环节,人为制造一些危机,使一些公司破产。比如,在第三天需要制造一些危机,让其中一些公司破产。如果公司之间的分数相差不大,就要制造机会拉大差距。当然,潘多拉规则还有加分的规则,利用这个规则,一些濒临破产的公司可以增加一些分数(类似现实生活中突然收到一笔资金支持),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下去。
(4)评估
在营地教育中,及时的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调整、改进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地教育作为一种情景式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在情景体验式的营地教育中,特别强调学习是真实的实践,学习过程需要建立实践共同体。在情景式的营地教育中,评估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个体的评估,另一个层面是对团体的评估。这两种评估一方面能够激发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团队精神。二者结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引领,让学习者在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能够让学习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能够解决传统学校的学习中去自我、去情景的问题。
“PVP商战”中的过程性数据
从进入营地到离开营地,孩子们在“PVP商战”中所有活动的数据都被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他们本人参加各种活动的数据,另一方面是他们所在团队的数据。二者会被结合起来用作最后的评价。
009期商战公司报表 (单位:元)

2.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他强调要顺随孩子的天性发展,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为主导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法则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揭示了人性和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孩子和家庭受益。斯宾塞在其《快乐教育全书》中强调孩子要接受快乐的大自然教育。书中认为,大自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本质上,却是所有教育的源头。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既用心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努力启发孩子的悟性;他既孜孜不倦向孩子展示最伟大事物的规律,又细心照顾孩子的身体使其得到休整;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这位老师的课堂始终无处不在;他是如此的慷慨无私,从不索取一点报酬;他公正、宽容,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他的身上既有父亲般的威严、理性、热情、粗犷,也有母亲般的柔情、感性、温柔、细腻;他既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品质、性格得到磨砺,也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感觉得到升华。这位堪称伟大的老师究竟是谁?他就是大自然。除此之外,大自然还是最杰出的色彩和造型大师,他是深谙万物规律的智者,也是疗治人类心灵的医生。
3.游戏化学习理论
游戏化学习(learn through play)又称为学习游戏化,有些学者也称其为“玩中学”。游戏化学习即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其特点如下:
(1)游戏化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2)游戏化学习的探索性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游戏化学习中游戏场景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为学习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体现了教育中所强调的实践性。
(4)学习者在游戏化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协作性特点,突出了教育中所倡导的成果分享理念。
(5)游戏化学习中的关卡与奖励机制,与实践教育中所强调的挑战性理念相吻合。
(6)游戏化学习中场景的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必然促进教育中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营地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因此,在课程和活动设计中,游戏化学习的理念非常重要。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设计适合孩子的游戏化课程和活动。
4.合作学习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教育功能如下:
(1)培养合作精神
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个人融入团队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可以大大提高。
(2)培养交往能力
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3)培养创新精神
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枯燥的传道,而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宽度和深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学生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育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培养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学习集体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此处的竞争是一种良性、合作性的竞争,是一种共同成长的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教师在引导竞争的时候,要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是一种彼此共同促进成长的竞争。
(5)培养平等意识
每个学习集体中都存在着歧视性、阶层性的结构,如性别、体力、长相、家庭、能力,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差异与对立。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同一任务或者话题的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集体的形成。
(6)培养承受能力
无论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的要多。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挫折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消沉、忧郁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他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进行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激励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即使学生自己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也可能很快领悟。因为参与其中,学生认为这是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会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
5.杜威“做中学”
美国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逻辑起点,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的理论。在杜威看来,“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1)“做中学”是儿童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
(2)“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他们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他强调说:“现代心理学已经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固有的本能是他学习的工具。一切本能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
(3)“做中学”是儿童真正兴趣的所在
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重要和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对“做中学”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使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6.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法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他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因此,卢梭强调,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是:
(1)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
(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和体力方面的需要。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
(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这些原则的核心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