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导师应掌握的社会学相关理论:童年社会学

四、营地导师应掌握的社会学相关理论:童年社会学

童年社会学是研究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儿童社会学。童年社会学的研究核心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怎样既受到社会的制约成为社会的产物,又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个性。童年社会学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儿童被视为有能力、能胜任的贡献者。对童年社会学理念的认知,有利于营地导师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儿童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儿童作为行动者的力量,也能够帮助导师将学员的一些问题放置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如从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暴力、网络游戏等理解青少年的行为。这将会有利于导师跳出自己既有经验的局限,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孩子,构建以青少年为中心的营地课堂

以下是童年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1.重新认识童年:童年不是成年的准备期

20世纪以来,儿童权益运动、儿童权利话语强调儿童主体权利,指出童年不是成年期的附庸或生活准备期,而是具有本身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当下的成长。

成人社会总是用未来导向的视角看待儿童,一味关注儿童成人之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人们很少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很少关注他们现时的生存状态、需要和欲望。事实上,成人社会甚至经常将儿童现时的生活需要和欲望看作是具有威胁性的,认为它们可能会是社会问题的风险,必须妥善预防和处置。比如,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上的焦虑,其实都是担心孩子未来在这个社会生存没有资本。成年人习惯于用“效用论”,即做这件事到底有什么用来看待孩子的活动。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以这样的视角来看世界,他们关注自己当下的感觉,希望能够在当下获得满足。但是,成年人却很少会从这个视角去理解儿童。比如,就当今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手机或者网络游戏来说,成人常常会觉得,网络没啥用,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也有娱乐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常常被家长忽略。

早恋的孩子应该被责骂吗?

有一位妈妈特别焦虑自己14岁的女儿早恋的问题。妈妈在女儿手机里看到男生在社交软件上直接喊女儿“老婆”,她立即把这名男生拉黑。但是她也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沟通早恋问题。她问过孩子有没有喜欢的男生,女儿说没有。她跟营地导师说,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责骂女儿。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和异性的交往,男女生之间互相吸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和孩子明确一些界限,和孩子讨论情感价值观,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这会比简单粗暴的一律禁止更有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感世界和见识也在丰富,他们会越来越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感情。

对孩子当下需要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会导致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儿童的权利常常被忽视。同时,这种认为童年都是为了成年做准备的观念,也会导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主性,很难有机会得到全面发展。

2.儿童需要:参与是儿童的权利

不成熟、不理性、能力欠缺、脆弱、需要管教……很多成人会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在童年社会学中,儿童其实是自身社会化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以一种能动的社会行动者的面貌出现。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认为儿童还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而是有待驯服的社会威胁,需要接受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这里,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被忽视。童年社会学强调儿童不是社会化过程的被动对象或产物,而是积极地建构着自己的生活,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建构,参与其所在社会的建构的积极社会行动者。也就是说,儿童不仅有能力决定那些和他们有关的事务,还有力量去影响、重塑他们所在的环境。

团队的力量

许多孩子一次次来到营地的原因正是营地具有独特的社区文化,这让他们感觉营地是他们另外的一个家。除了共同参加营地活动,学员们还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自发组织活动,参加公益项目。他们为山区的孩子募捐,去养老院陪老人们聊天,也倾听小伙伴的喜悦和悲伤,成为彼此的“树洞”。他们组织演讲,让爸爸妈妈们来参加活动,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父母进行沟通。这些活动的参与,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儿童很少有机会发声,即使在家庭中,儿童的呼声也常常不被听见,这导致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隔阂。在很多成人的眼中,儿童是被成人照料的弱者。在营地中,应该关注儿童权利,将儿童视为权利的主体,让儿童能够有机会表达意见,让他们能够参与涉及自己事务的决策过程。

英国学者罗杰·哈特(Roger Hart)曾经提出过一个针对儿童参与的阶梯图:

罗杰·哈特提出的儿童参与阶梯

在这个参与的阶梯中,1—3层级的儿童参与并不是真正地参与,只是象征性地参与,作为装饰品或被操纵着参与活动。在4—8层级,儿童参与的程度逐渐加深。儿童参与应该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是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协商的过程,是考虑多方利益、倾听多方意见以后产生决定的过程。在营地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儿童参与。只有儿童真正参与课程,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激发孩子的动力。孩子的参与需要得到支持,在营地教育中也是如此。营地教育中需要设计多种丰富的活动让孩子来参与,这些活动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并且,在活动中导师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参与。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让孩子们自主参与一些活动,他们有能力胜任吗?他们是不是会做得很糟糕?事实上,当我们放手让孩子去行动的时候,他们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我们是未来,我们也是现在

2002年,两名来自玻利维亚和摩纳哥的儿童受邀在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上发言。这两名儿童描绘了自己心目中适合儿童成长的未来世界的样子:尊重每个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不受暴力、虐待和剥削;保护儿童免受战争的伤害;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等。他们在发言结束的时候提出:

我们不是问题的制造者,而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我们不是一笔无价值的开销,而是一笔有价值的投资;

我们不只是年幼的儿童,更是这个世界的人民和公民;

……

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儿童,尽管我们的背景迥异,但共享一个现实世界。

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斗争将我们团结在一起。

你们把我们称作未来,但我们也是现在。

营地导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了解自己处在发展中的学员的心理特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是合适的,哪些因素、哪些事件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以及使用哪些方法可以规避一些不良影响。营地导师需要审视营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对孩子的引导等,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专业地、科学地、有爱心和耐心地引导孩子成长。

上述相关知识是营地导师需要具备的底层知识。营地导师还需要了解更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支持营地教育的发展,陪伴学员的成长。

本章要点

1.在教育学方面,营地导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具备情景认知理论、快乐教育、游戏化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做中学”、自然主义教育中的多种教育观念。

2.在心理学方面,营地导师要掌握生态系统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积极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3.童年社会学认为,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期,不能剥夺儿童参与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