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与希望的概念
令人心惊的一项调研结果
2019年,心理学工作者在某省进行的一项初高中学生的抑郁现状调查结果令人心惊:在接受调查的825名学生中,检测出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48.7%。
“我觉得自己没什么用……”
“我不知道要向谁求助,没有人能够帮助我……”
“随便吧,反正我就是这样的……”
“我就是觉得我不行,我爸妈也说我不行,老师也说我不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
从这个调研中可以看出目前有一些青少年处在一种“三无”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无用,遇到困难觉得无助,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与希望、前途渺茫。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只要呈现出悲观的状态,就能立刻得到同伴的认同和回应,而乐观的态度则成为被同伴边缘化的理由。然而,根据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施耐德(C. R. Snyder)的研究,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动机状态。一个高希望的青少年能够独立确立目标,拥有实现目标的强烈的内在动力,并且比低希望的青少年更容易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乐观是指个体对未来事物的发展抱有积极的预期,期望好结果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乐观的人对事物发生原因持有积极的解释方式。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弗雷德·鲁森斯(Fred Luthans)将希望与乐观列为心理资本的要素(自信、希望、乐观、韧性)。他认为希望与乐观是一个人心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希望与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可以学习的。希望与乐观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将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看作是暂时的,他们更倾向于寻找改变的方向,制定符合自身能力的目标,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希望与乐观能够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压力、挫折等),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同时也为他们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让他们在生活中拥有更现实且灵活的人生态度。